中文名稱:舞姬 外文名稱:La Bayadere( The Temple Dancer) 作曲:路德維格·明庫斯(Ludwig Minkus) 原編導:馬留斯·彼季帕(Marius Peptipa) 版本:娜塔莉婭·瑪卡洛娃 (Natalia Makarova) 編導:娜塔莉婭·瑪卡洛娃 (Natalia Makarova) 演出: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 演奏: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Orchestra of the Royal Opera House) 指 揮:約翰·蘭奇貝里(Conducted: John Lanchbery) 主演:奧蒂婭 ·阿希穆娜娃(Altynai Asylmuratova)和艾瑞克·莫哈梅多夫(Irek Mukhamedov) 錄像時間:1991年3月 錄像地點:英國倫敦科文特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London) 唱片公司:TDK 唱片編號: 發行時間:1991年 播放時間:123分鐘 演員表: 尼基婭(Nikiya)--奧蒂婭 ·阿希穆娜娃(Altynai Asylmuratova) 索洛爾(Solor)--艾瑞克·莫哈梅多夫(Irek Mukhamedov) 王公(Rajah)--大衛·德魯(David Drew) 加姆扎蒂(Gamzatti)--坦?!げ假悹枺―arcey Bussell) 馬達維亞 (Magdaveya) --安東尼·道維爾(Anthony Dowell) 銅偶(The Bronze Idol)--熊川哲也(Tetsuya Dumakawa) 劇情介紹: 第一幕 一隊武士在外狩獵,來到一座神廟飲水休憩。神廟的舞姬上前伺候。武士首領索洛爾被一舞姬尼基婭的美色和儀態吸引。大祭司看出武士首領的心思,催他和部下離開,同時警告眾舞姬不可和神廟外的人來往,她們必須對神忠心耿耿。武士返回,向等候他的舞姬尼基婭表明他矢志不渝的愛情。印度寺院的圣火舞姬尼基婭愛上了青年武士索洛爾,與此同時婆羅門大祭司 (The chief Brahmin)向尼基婭求愛而被拒,大祭司怒而返回神廟。 深夜,索洛爾偷偷返回神廟和尼基婭在神廟外偷會,傾訴著自己對她的愛慕,單純的尼基婭深深陷入了索洛爾的愛情之中,二人向神圣的火焰發誓他們的愛情會永恒不變。但武士和舞姬卻不知,大祭司已窺見他們的愛情盟誓。 金碧輝煌皇宮中洋溢著歡慶喜悅的氣氛,王公熱情接待了凱旋而歸的武士。但意志脆弱的索洛爾經不住美色的誘惑,迫于壓力,背叛誓言,接受當地的王公王公賜婚予索洛爾和他的女兒加姆扎蒂,加姆扎蒂愛上了索洛爾。而索洛爾亦被加姆扎蒂吸引著。大祭司趕到宮中,向王公告發了武士不忠之事。公主不信,讓他帶舞姬來宮中,于尼基婭來對質,加姆扎蒂強迫尼基婭拋棄對索洛爾的愛情,她告訴尼基婭,以尼基婭的舞姬身份根本不能給予索洛爾什么,更不能跟她比。悲憤的尼基婭試圖刺殺加姆扎蒂但失敗了,她害怕了,立刻逃走。加姆扎蒂遭到拒絕后頓生謀害之心,發誓她一定會報復。 第二幕 為了慶祝女兒將要舉行的婚禮,王公決定舉辦盛大的訂婚慶典。癡情的尼基婭不相信索洛會變心,尼基婭為報戀仇來到索洛爾和加姆扎蒂的訂婚宴上,她立即沖向心愛的武士懷抱,但武士并不情愿接納她。舞姬痛苦地避開,不敢相信那晚發生的一切已不復存在的事實。陰險的王公父女設下圈套,讓舞姬表演舞蹈,加姆扎蒂假意讓侍女獻給尼基婭一個藏有毒蛇的花籃,不知情的尼基婭被蛇咬傷,暗中愛上尼基婭的大祭司答應為她解毒,但要她以身相許,忠于愛情的尼基婭拒絕大祭司的要求,奄奄一息的尼基婭將視線轉向索洛爾,但索洛爾回避的眼神讓她徹底絕望,生無可戀的尼基婭摔碎了解藥的瓶子,死在大殿之上。 第三幕 在尼基婭的墳前,索洛爾受到良心的譴責,悔恨交加,索洛爾為尼基婭的死而震驚。自責使他難以入睡,他以吸食鴉片以麻醉自己那痛苦的心。神智恍惚,他夢到舞姬的幽靈,他追隨而去,進入了一個幽靈王國,在幽靈王國竟看到了尼基婭與眾舞女翩翩起舞,他進入那個王國祈求,并得到了她的原諒,重聚的二人跳起了哀怨纏綿舞蹈,共赴黃泉之國秘密相會,重敘舊情,在幻境中,索洛爾再次承諾對她的愛,尼基婭原諒了他。在這個時候,但被他的朋友叫醒了,因為去神廟完婚的時辰到了。 第四幕 在王公的宮殿里,索洛爾和加姆扎蒂由大祭司主持婚禮,舞姬們默默地懷念死去的尼基婭并向新娘奉獻花籃,武士被他所背叛的尼基婭的幽靈所煩擾,行為變得怪異。那個幽靈提醒他在金色神像前的誓言,他驚恐萬分。王公強制婚禮進行下去,大祭司祈求金色神像(銅偶)完成武士和公主的婚禮,加姆扎蒂突然看見了尼基婭屈死的冤魂,恍見舊景,不由毛骨悚然暈了過去。但是神靈發怒了,霎時電閃雷鳴,一陣強烈的地震摧毀了神廟和其中的一切。一個白色的溫柔的幽靈悲哀地俯瞰著這最后的場景,尼基婭在廢墟中找到了索洛爾,雙雙走向天國。 舞劇結構: 1. 序曲(Ouverture) 第1幕(Act 1) 第1場--神密的森林,寺院外面(Scene 1 - The Sacred forest, outside the temple) 2. 索洛爾獵獲老虎回來(Solor returns from the tiger hunt) 3. 大祭司到來,圣火慶典(Arrival of the Priests, Celebration of the Sacred Fire) 4. 尼基婭的出現,尼基婭的變奏(Appearance of Nikiya, Nikiya's variation) 5. 舞姬帶來圣水(The Bayaderes bring the holy water) 6. 馬達維亞呼喚索洛爾,尼基婭回來(Magdaveya calls for Solor, Nikiya returns) 7. 索洛爾和尼基婭發誓愛情永遠,傲慢的婆羅門注視著(Nikiya and Solor swear eternal love - watched by the High Brahmin) 第2場--宮殿(Scene 2 - A Room in the Palace) 8. 王公宣布讓他的女兒加姆扎蒂和索洛爾結婚(The Rajah announces that he will give his daughter Gamzatti in marriage to Solor) 9. 舞蹈(D'Jampe Dance) 10. 婆羅門大祭司告知王公,索洛爾和尼基婭忙于戀愛(The High Brahmin informs the Rajah about Nikiya's and Solor's love) 11. 加姆扎蒂試圖誘惑尼基婭(Gamzatti tries to bribe Nikiya) 第3場--宮殿花園(Scene 3 - The Garden of the Palace) 12. 盛大的隊伍(The Grande Procession ) 13. 性格舞1(Pas d'action I) 14. 性格舞2(Pas d'action II) 15. 索洛爾的變奏(Solor's variation) 16. 加姆扎蒂的變奏(Gamzatti's variation) 17. 扇形舞蹈(Dance with fans) 18. 婆羅門大祭司提出讓尼基婭在慶典上跳蹈(The High Brahmin brings Nikiya to dance for the ceremony) 19. 蛇咬傷尼基婭,她死去(The snake bites Nikiya, she dies) 第2幕(Act 2) 第1場--索洛爾在帳篷里(Scene 1 - Solor's Tent) 20. 因尼基婭的死去帶來的沮喪,索洛爾在抽鴉片(Depressed by Nikiya's death, Solor smokes opium) 第2場—黑暗王國(Scene 2 - The Kingdom of the shades) 21. 幽靈出現(Appearance of the shades) 22. 園舞曲(Waltz) 23. 索洛爾的變奏(Solor's variation) 24. 雙人舞 (Pas de deux) 25. 變奏1(Variation I) 26. 變奏2(Variation II) 27. 變奏3(3Variation III) 28. 柔板(Adagio) 29. 園舞曲(Waltz) 30. 尼基婭的變奏(Nikiya's variation) 31. 索洛爾的變奏(Solor's variation) 第3場--索洛爾在帳篷里(Scene 3 - Solor's tent) 32. 索洛爾恍惚覺醒(Solor awakes from his trance) 33. 銅偶的舞蹈(Dance of the Bronze Idol) 34. 準備婚禮,加姆扎蒂的變奏(Preparations for the wedding, Gamzatti's variation) 35. 舞姬們的燭光舞(Candle dance of the Bayaderes) 36. 索洛爾在神廟里的幻想(Solor's vision of the Temple) 37. 諸神摧毀神廟(The Gods destroy the Temple) 1974年,娜塔莉婭·瑪卡洛娃為在紐約市的美國芭蕾舞劇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上演的《黑暗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Shades),成為第一次在美國舞臺上演的《舞姬》(La Bayadère)片段。1980年,以她在基洛夫芭蕾舞團生涯期間所跳波諾馬雷夫/恰布基安尼(Ponomarev/Chabukiani)版本的基礎上,馬卡洛娃為芭蕾舞團上演了自己完整版本作品。由于只有約四分之三艾洛西烏斯路德維希明庫斯(Alosius Ludwig Minkus)的原作音樂,全劇的樂譜不能在蘇聯以外的地方找到,雖然皇家歌劇院擁有一份明庫斯的原作鋼琴縮編譜(最后一幕遺失),她請求約翰·蘭奇貝里(John Lanchbery)他親自己創作的缺失最后一幕部分,以有一個完整的明庫斯的音樂,創作出一個新的版本。 馬卡洛娃在她創作的《舞姬》版本上有很多變化。除了有兩個場景的音樂變化外,馬卡洛娃沒有偏離所在瑪麗婭劇院(Mariinsky Theatre)傳統編排的表演,但她卻省略了康斯坦丁·謝爾蓋耶夫(Konstantin Sergeyev)編導的尼基婭和奴隸的雙人舞,她的新版本的最后一幕群舞的一段舞蹈采用了切薩雷·普尼(Ceasare Pugni)的音樂,由于省略了整個的大嬉游曲,所以她縮短第二幕(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樂譜不可能在俄國本土以外的地方找到),除圓舞曲例外,約翰·蘭奇貝里重新創作了一首盛大的維也納風格的圓舞曲樂譜,馬卡洛娃重新精心編排一段群舞,呈現在現在縮短的第2幕。馬卡洛娃更名的場景為第1幕第3場。馬卡洛娃選擇保留佐伯科夫斯基(Zubkovsky)在1948年創作的“金色偶像的舞蹈”(Dance of the Golden Idol),她改名為“青銅偶像”(The Bronze Idol),并把它給放在她新上演版本的最后一幕開場。英國編舞家安東·圖德(Anthony Tudor)甚至稱贊她"改造了美國芭蕾舞劇院的群舞演員"。 1979年,馬卡洛娃她更是為美國芭蕾舞劇院排演了全本的《舞姬》,馬卡洛娃的這版最大的變化是她重新編排了原已失落的第四幕,從而使美國芭蕾舞劇院成為第一個排演該劇的西方芭蕾舞團?;謴土诉@一名著的最初的戲劇結構和矛盾沖突,將這出舞劇推向最完美的境界,更為之,令西方的觀眾終於有機會一睹全本版的《舞姬》,轟動整個芭蕾舞壇,并且是在世界各國的芭蕾觀眾都為之瘋狂。她約請約翰·蘭奇貝里創作新的音樂,因為當時明庫斯的原始配器仍然被認為是丟失了。馬卡洛娃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試圖在重新恢復馬里于斯 槧艏帕(Marius Petipa)的最初設計,但是完全更改了原始方案用了她自己編排的來代替。繼馬卡洛娃的例子后,后來許多上演的《舞姬》的版本都缺少最初的最后一幕,這其中包括1984年在洛杉磯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芭蕾舞團(The Sverdlovsk Ballet)上演的彼得·古雪夫(Pyotr Gusev)的版本。 由于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比瑪麗婭劇院的小,馬卡洛娃將“黑暗王國”一場芭蕾舞群被迫從32人減少到24人。她也被迫修改芭蕾舞者上舉姿勢,當他們站在舞臺的兩側的變化,由于西方的芭蕾舞者與俄羅斯芭蕾舞者體質的差異(馬卡洛娃改變了原來腿向后抬起的位置,抬起的腿保持住并微微彎曲——這是著名的俄羅斯芭蕾舞者,與她們的弓型的腳背,扭轉伸展支撐的腳并嚴格地弓起腳背——而西方的芭蕾舞者腿向后抬起的位置上,保持的腿仍有微微的彎曲)。 馬卡洛娃的作品于1980年5月21日在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首演,甚至并有(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在林肯中心進行了現場直播。馬卡洛娃她親自主演了尼基婭,雖然她在第一幕中受傷,但她讓自己的學生,芭蕾舞首席女演員瑪麗安娜·柴耶爾卡斯基(Marianna Tcherkassky)接替。其他的主要舞蹈角色是由安東尼·道爾(Anthony Dowell)飾演索羅,辛西婭·哈維(Cynthia Harvey)飾演加姆扎蒂,亞歷山大·明茲(Alexander Minz)飾演婆羅門大祭司,維克多·巴爾貝(Victor Barbee)飾演王公。這里的舞美是由皮耶爾·易吉路·薩馬里塔諾(Pier Luigi Samaritani)設計,服裝由泰奧納·V.阿爾德雷德蓋(Theoni V. Aldredge)設計。雖然有評論家反應對她的最后一幕編排有點含混,但還是由美國芭蕾舞劇院首演了,盡管如此是今天在仍上演的保留劇目,最近已在化巨資更新布景和服裝。 1989年,馬卡洛娃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上演重新改編的完整版本的《舞姬》作品,包括由薩馬里塔諾設計的舞美副本,由尤蘭達·索納本德(Yolanda Sonnabend)設計的新服裝。1990年,她的作品被拍攝,后來于1994年由(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出版為DVD,就是我們今天介紹的這版《舞姬》,由奧蒂婭 ·阿希穆娜娃(Altynai Asylmuratova)飾演尼基婭,艾瑞克·莫哈梅多夫(Irek Mukhamedov)飾演索洛爾,坦希·布賽爾(Darcey Bussell)飾演加姆扎蒂,大衛·德魯(David Drew)飾演王公,安東尼·道爾飾演婆羅門大祭司,熊川哲也(Tetsuya Dumakawa)飾演銅偶。 馬卡洛娃自創作的《舞姬》作品以來,世界各地很多芭蕾舞團都在上演,包括:1998年在斯卡拉芭蕾舞團(Ballet of La Scala)(作品最近拍攝并出版了DVD),澳大利亞芭蕾舞團(Australian Ballet)和瑞典皇家芭蕾舞團(Royal Swedish Ballet)舊金山芭蕾舞團,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芭蕾舞團(2007)。馬卡洛娃的《舞姬》作品舞美總是采用薩馬里塔諾的設計和約翰·蘭奇貝里修訂的音樂。 1983年蘭奇貝里指揮悉尼交響樂團(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在他為明庫斯的音樂配器的“黑暗王國” 一場錄音。錄音還包括節粹自《帕蒂塔》(Paquita)中的“大古典舞”和“帕蒂塔三人舞”,錄音 LP和盒式磁帶曲由商標為EMI唱片公司發行。 1994年,指揮家理查德·波寧吉(Richard Bonynge)指揮由蘭奇貝里配器的明庫斯《舞姬》的音樂,1980年準備為美國芭蕾舞劇院上演。錄音包括改編“黑暗王國”一場的音樂,所使用是20世紀10年代安娜·帕夫洛娃芭蕾舞團(Anna Pavlova’s company)的。錄音商標為迪卡(Decca)唱片公司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