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最初洛普赫夫是瑪麗婭芭蕾舞團的首席芭蕾舞大師,但因編導新版《胡桃夾子》等舞劇失敗,被迫離開瑪麗婭,就去了列寧格勒國立芭蕾舞團(即小歌劇院芭蕾舞團(The Malyi Opera and Ballet Theater)全稱為圣彼得堡小歌劇院穆索爾斯基紀念芭蕾舞團)(MALEGOT)。當時列寧格勒國立芭蕾舞團規(guī)模不大,就30多個演員,好在團里們不大干涉編導的事,讓他有充分展示才華的機會。他就開始創(chuàng)編喜劇芭蕾,他當時的主要想法是采用喜劇的手法,來創(chuàng)作表現當時蘇聯(lián)現代的生活。因為這在當時的電影中(包括在好萊塢的電影中)都有所表現,很平常,洛普赫夫解釋說,他們試圖想同不斷上演過的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La Fille Mal Gardee)這樣一個類型來演繹 1930 -1935年,肖斯塔科維奇一共創(chuàng)作了三部芭蕾舞。 1930年,由亞歷山大·伊凡諾夫斯基(Alexander Ivanovsky)編劇 ,V.韋諾南(V. Vainonen)和E.卡普蘭(E. Kaplan)編導的《黃金時代》(The Age of Gold),同年10月26日在A.高克(A. Gauk)指揮下于列寧格勒歌劇和芭蕾藝術劇院(基洛夫劇院)(Academic Theatre of Opera and Ballet(Kirov Theatre))上演。 1930 -1931年,由G.伯明翰(T. Brum)和G.科夏伊克夫(G. Korshikov)構思,弗拉基米爾·斯米諾夫(Vladimir Smirnov)編寫劇本,洛波科夫編導的《螺栓》(The Bolt),同年4月8日在A.高克指揮下于列寧格勒上演。 1935年4月4日《清澈的小溪》(The Limpid Stream)(又稱《明亮的小溪》(The Bright Stream)(據說是他編導的第三部喜劇芭蕾舞作品,也是他的最后一部芭蕾舞作品),全劇共分3幕44段音樂,外加7首小品。在列寧格勒小劇院(Leningrad's Malii Theater)首演后,受到狂熱地歡迎,評論家對舞蹈的編排以及由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評價非常高。但同時也發(fā)現故事的情節(jié)太過輕浮并創(chuàng)作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得到很好的邏輯構造,在些牽強附會,等等一些批評性的言論。在插補的音樂當中:肖斯塔科維奇插入從他以前的芭蕾舞劇《螺栓》片段,說得情況這是真實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音樂本身給人的印象就非常令深刻,放在這里是不適合。《螺栓》首演以后成為保留劇目,也許肖斯塔科維奇覺得將最好的部分放在這里是適合。稍加修訂后,1935年11月30日由二名首席舞者阿薩弗·米賽洛維奇·梅謝列爾(Asaf Michailovich Messerer)和A.埃莫拉耶夫(A.Ermolaev)在莫斯科大劇院(Bolshoi Theater)上演,將其中的部分情節(jié)作了修改,特別是手風琴手誘惑年輕的女學生加莉婭和保護她的“狗”的場景被刪除,彼得改為不是濟娜的丈夫,感覺只是同情她的一個年輕的人,豐收慶典芭蕾舞舞者舞蹈的場面也被縮短。 芭蕾再次得到了媒體和觀眾友好熱情的稱贊。音樂被稱為“芭蕾最好的組成部分”, 洛波科夫被公認為蘇聯(lián)的最好的芭蕾舞大師。 1930-1932年,肖斯塔科維奇根據俄國作家H.列斯科夫的同名短篇小說寫作了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作品第29號),這是標志肖斯塔科維奇藝術上臻于成熟的里程碑(情節(jié)描寫一個商人的妻子憎惡公公和丈夫的冷酷專橫,出于對愛情自由的追求而殺人犯罪,最后慘遭毀滅)。作者稱這部歌劇為“諷刺悲劇”,他企圖把自己創(chuàng)作中兩個重要方面——悲劇性的刻畫和揭露性的諷刺熔于一爐。在歌劇音樂中,不論主人公內心活動的細膩刻畫,反派角色的鮮明塑造,還是強烈的戲劇性沖突,都得到扣人心弦的體現。歌劇于1934年1月22日在列寧格勒,24日在莫斯科幾乎同時舉行首演,兩年內共在兩地演出了177場,場場暴滿,好評如潮,斯德哥爾摩、布拉格、倫敦、蘇黎士、哥本哈根的劇院也隨即爭相上演。 然而,一個事件掩蓋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在他自己心目中成功的意義:他出席了黨的十六大,并聽取了斯大林的閉幕詞。他寫信給他最好的朋友:“聽到斯大林的講括之后,我完全失去了任何節(jié)制感,并高呼”烏拉!“隨著整個大廳,并稱贊不休......當然,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我看到和聽到的斯大林“。雖然這是完全可能的,肖斯塔科維奇被諷刺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在那個時期已到了一種狂熱的程度,他可以認可或者不認可,要么成功要么毀滅一個藝術家。在這種情況下,《清澈的小溪》,遭到了斯大林拒絕。 1936年1月26日,斯大林觀看了《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這部歌劇后,十分反感(伊戈爾·莫伊謝耶夫(Igor Moiseev)在回憶錄中記載過這樣的意思)。兩天后,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發(fā)表《混亂代替音樂》的不署名專論,以最嚴厲的言辭譴責這部歌劇是色情作品,從而否定了這部作品,它不僅使這部歌劇禁演二十余載(1963年才以第二稿,更名為《卡捷林娜·伊茲邁諾娃》(Katerina Izmailova)(作品第114號)再度問世),而且在蘇聯(lián)和國外左翼文藝界造成廣泛而深遠的惡劣影響。這是斯大林直接對肖斯塔科維奇致命跡象的第一次譴責, 然而“專論”發(fā)表僅僅八天后,第二次譴責又開始了,《真理報》又在1936年2月6日發(fā)表另一篇編輯部文章《舞劇的虛偽》對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三部芭蕾舞劇《清澈的小溪》(作品第39號)進行嚴厲的批判,罪名是“俄羅斯形式主義”以及將蘇聯(lián)社會的現實場景進行“低俗化”的表現。因《真理報》的多番指責使肖斯塔科維奇從此未能再在歌劇和舞劇音樂領域充分展示他的才能,他繼而發(fā)誓從今往后再也不寫芭蕾音樂。 我們說這是一部輕松愉快的娛樂性音樂作品,與他的前兩部作品《黃金時代》和《螺栓》相比使用了更多的爵士和交響音樂的元素,避免采用機械式固定的音型和夸張的曲調,它一改慣常的諷刺和怪誕,而推出漂亮的波爾卡,清純的圓舞曲和柴科夫斯基式的恬美柔板。作者創(chuàng)作的目標是“快樂,明亮,有趣,最重要的是要適合跳舞。我刻意在這里找到一個讓觀眾和演員都喜聞樂見、清晰,簡潔明了的語言。” 當時,有傳言說洛普赫夫馬上要被提拔到大劇院當團長了。可惜偏偏在這節(jié)骨眼上,《清澈的小溪》受倒批判,洛普赫夫不僅沒有去大劇院當團長,而且還被下放到舞蹈學校當教師了。這個舞劇也從保留劇目里“永遠地消失”了,而作為編劇之一的安德里安·皮奧特羅夫斯基被拘捕并流放到古拉格島。 我們說《清澈的小溪》的創(chuàng)作在一個生不逢時的年代,因為在三十年代的蘇聯(lián),是一個腥風血雨的“斯大林主義”時代,在如此獨裁專治個人主義崇拜達到頂盛的時候,想采用喜劇這種文藝樣式,來反映可歌可泣“斯大林主義”式的集體農莊生活,實在有點不適時宜。我們說,喜劇繁榮的時代,一定是一個國泰民安、政治開明走向民主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高度開明,才能有一腔敢于自潮的胸襟,允許藝術家嘲諷當下的現實生活,對統(tǒng)治者說三道四。回到今天的現實,我們來看這部作品,是完全能夠接受這樣一部作品,無認它當時的社會成真實存在與否,作為文藝作品娛樂功能,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就已達到目的了,不需要附加太多的政治說教功能。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一黨獨裁,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要去歌頌如火如荼世界上誕生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文藝要為政治服務,要成為一黨獨裁的吹鼓手。由斯大林親自創(chuàng)立的集體農莊這一新鮮事物,怎能容忍藝術家去用漫畫般的筆調,描寫社會主義集體農莊一群工人和藝術家們的生活如此的“生性放蕩”, 這不是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了蘇聯(lián)集體農莊的生活,而是在嘲弄有著遠大革命理想集體農莊的工人。此時此刻,文人之間的相輕,加上斯大林可能不喜歡這部作品,正好讓反對派找到說辭,所以,這部作品的禁演,應在意料之中。 2003年,時任大劇院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jiān)阿列克謝·拉特曼斯基(Alexei Ratmansky),準備復排這部作品,他首次接觸到的這部芭蕾音樂是在1995年由蓋納蒂·羅日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指揮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Stockholm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錄制的唱片,唱片號(CHAN 9343/4)。采用的資料是1935年在列寧格勒出版的小冊子,包括原作劇本,介紹費奧多·瓦西利維奇·洛普赫夫和安德里安·皮奧特羅夫斯基的文章,以及肖斯塔科維奇所著的“我的第三部芭蕾” 及其它材料,除了這些資料,但沒有記錄的舞譜,無法恢復原來的編導的芭蕾舞劇,拉特曼斯基他自己重新編排,并于同年4月18日在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上演了新新版本的《清澈的小溪》。 拉特曼斯基編排看起來很簡單,用了很多古典芭蕾舞的語匯,以及交際舞和雜技動作。但是說簡單那是騙人的,好壞總得用作品來說話。有許多有趣的情節(jié)表明拉特曼斯基有著豐富的幻想力和敏銳的幽默感。 2005年7月在大都會大劇院(The Bright Stream at the Met)上演了拉特曼斯基的《清澈的小溪》,2006年8月,在倫敦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上演了此劇。 2011年1月,美國芭蕾舞劇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在華盛頓特區(qū)的肯尼迪藝術中心(Kennedy Center, Washington, D.C.)上演了拉特曼斯基編導的《清澈的小溪》。 2012年4月29日莫斯科大劇院現場直播了拉特曼斯基版的芭蕾舞劇。 參加演出的演員表如下: 濟娜(Zina)………………斯維特拉娜·倫金娜(Svetlana Lunkina) 彼得(Pyotr)………………米哈伊爾·洛布欣(Mikhail Lobukhin) 加莉婭(Galya)………………齊妮婭·(Xenia Pchelkina) 加夫里利斯(Gavrilych)………………耶戈爾·希馬契夫(Yegor Simachev) 擠奶女工(Milkmaid)………………阿納斯塔西婭(Anastasia Meskova) 芭蕾舞女舞者(Balerina)………………瑪麗婭·亞歷山大羅娃(Maria Alexandrova) 芭蕾舞男演員(Ballet Dancer)………………魯斯蘭·斯克澳爾特索夫(Ruslan Skvortsov) 手風琴手(Accordionist)………………丹尼斯·薩文(Denis Savin) 拖拉機駕駛員(Tractor Driver)………………亞歷山大·瓦伊蒂烏克(Alexander Voytyuk) 鄉(xiāng)間別墅的老人(Old Dacha Dweller)………………亞歷克賽·洛帕雷維奇(Alexei Loparevich) 擔擾她年輕的鄉(xiāng)間別墅的村民(Anxious-to-be-younger-than-she-is Dacha Dweller)………………阿納斯塔西婭·維諾庫爾(Anastasia Vinokur) 高地人(高加索地區(qū))(Highlander)………………亞歷山大·澳羅比奧夫(Alexander Vorobiyov) 庫班的野外工人(Field Worker from Kuban)………………巴蒂爾·安納多蒂耶夫(Batyr Annadurdye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