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后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展。 舞劇,顧名思義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現手段,舞劇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演員在臺上不說也不唱,完全依靠形體的表現力來完成所有的戲劇要求——主題思想的闡述、矛盾沖突的展現、人物性格的塑造。 芭蕾舞劇的舞臺表演是由啞劇和舞蹈兩大部分構成的。舞蹈部分又可分為直接推動情節進展的和情緒單一、表演性強的兩種舞蹈。 【中國舞蹈網 盤點中外芭蕾舞劇】有哪些著名的芭蕾舞劇? 芭蕾舞劇《巴黎圣母院》(1844)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小說中最深入人心的經典,不過小說的氛圍始終陰森、壓抑,芭蕾版《巴黎圣母院》保留了原著的精華,但讓故事顯得凄美而浪漫,舞劇以愛絲米拉達為主線展開戲劇沖突,是用芭蕾筆觸寫出了雨果筆下那個哀婉動人的故事。舞劇《巴黎圣母院》的舞蹈編排具有特點,整部舞劇不乏巧妙處理的段落和細節,盡顯舞劇編導藝術的精妙。 芭蕾舞劇《巴黎圣母院》著力表現了男女主角追求愛情的動人故事。在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圣母院,美麗的吉卜賽姑娘艾絲美拉達與侍衛隊隊長腓比斯一見鐘情。外表無比丑陋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也愛上了艾絲美拉達,連掌管教堂的副主教弗侯洛也被艾絲美拉達傾倒。陰險冷酷的弗侯洛謀殺了腓比斯并且嫁禍給艾絲美拉達,想借著教堂律法的權力得到她,艾絲美拉達誓死不從被吊死。一心愛著艾絲美拉達的加西莫多悲痛欲絕,將弗侯洛推下了鐘樓。 舞劇《巴黎圣母院》的舞蹈編排具有特點,整部舞劇不乏巧妙處理的段落和細節,盡顯舞劇編導藝術的精妙。舞蹈設計者追尋已逝時光的足跡,創造一種獨特的風格韻味,從而再現了原著的時代氛圍。例如廣場上的市民舞蹈和貴族舞會的鮮明對比,擴充了內涵的容量和表現的張力;隊形畫面的豐富多彩,舞步技巧的精雕細琢,舞蹈的流暢與戲劇性兼備。《巴黎圣母院》的雙人舞編排得尤為精彩,不僅承襲了芭蕾雙人舞的傳統性,更融會了許多創新的舞蹈語匯、動作組合以及變形的舞姿,細膩地傾訴著主人公的內心感受。 舞劇中一雙人舞<<愛絲米拉達>>最為著名! 芭蕾舞劇《園丁的女兒》 劇本是簡·道波瓦爾1789年創作的,最初的靈感來自鮑多伊畫的一幅油畫派生出的銅版畫(即唱片的封面),這幅畫中,女傭人衣衫零亂,正在哭泣,她的母親在麥草倉里斥責她,此時她的男友正匆忙奔上樓去,試圖逃走,畫面左上方還隱約看見他奔上樓梯的背影。其實這部舞劇向人們描述的是一個法國民間故事,故事發生在法國鄉村,寡婦絲莫恩準備把女兒莉絲嫁給一個財主的傻兒子,遭到女兒的強烈反抗,最后莉絲終于和自己的意中人湯馬斯結婚,并得到母親的祝福。 法國浪漫派作曲家埃羅爾德 (Herold),對大家來說也許十分陌生,然而他為芭蕾舞劇《園丁的女兒》(La Fille Mal Gardee)創作的音樂,卻是非常著名、讓人喜愛的,特別是在音響界影響頗廣,幾乎無人不知。 根據舞劇的內容情節而創作出的音樂具有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音樂生動鮮明,旋律清新樸實,配器豐富精致,成功地塑造了劇中的人物形象。女主角的主題以單簧管吹奏出悠揚、抒情的旋律,并用弦樂來襯托,以體現出女性溫柔、善良的形象,而男主角則以銅管與弦樂的齊奏再配以定音鼓而奏出強拍的重音,表現出堅強、剛毅的形象。音樂中還使用了大量擬人化的音樂語言,如用雙簧管、長笛分別模擬公雞與母雞的啼叫。特別是根據舞劇特定的情節,使用了各種敲打樂器,這樣不僅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使音樂更加色彩斑斕,而且為舞劇活躍氣氛、渲染主題、增加戲劇性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該舞劇音樂的一大特色。同時,音樂在注重音色形象,刻畫人物性格的基礎上,盡量配合舞蹈動作,使其具有芭蕾音樂應有的結構特征和韻律。 大型芭蕾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 改編自我國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該舞劇是上海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全劇通過“共讀”、“送別”、“抗婚”、“化蝶”四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情節,用芭蕾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梁祝“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的綿綿情意。無論在舞美、音樂還是演出陣容上,該劇都堪稱經典之作,因此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芭蕾舞劇《梁祝》通過“共讀”、“送別”、“抗婚”、“化蝶”這四幕典型情節,細膩地揭示了梁祝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全劇通過舞者悠美的舞蹈語匯,著力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酣暢地表達了梁祝兩人的綿綿情意,在音樂上運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主題旋律貫穿全劇。 《梁祝》力求將中西舞蹈藝術完美結合,在民族化探索方面下了一番工夫。該劇添加了眾多中國元素,如手帕、折扇、板胡,以表達別有韻味的意境。全劇就像一幅水墨國畫,以蝴蝶作為貫穿整場的元素:“共讀”有象征美好青春的彩蝶,“送別”有表現火熱愛情的黃蝶,“化蝶”有體現憂郁的黑灰蝶,尾聲有比翼雙飛的斑斕彩蝶;女演員們穿著不同顏色的蝴蝶裙子,頭飾也都絢麗多彩,極具中國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