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舞蹈 朝鮮舞的風格形成是與這一民族的審美特點相一致的。朝鮮族人民十分喜愛白鶴,喜愛它潔白的顏色和輕盈靜美的姿態,把白鶴看成是吉祥純潔的象征,以素白為民族服裝的主色調,同樣這種審美觀也反映在歌舞藝術中,講究“鶴步柳手” 。即模仿鶴的步態起舞,并在“鶴步柳手”的步態中,又以動靜結合為特點的即以內在之動,帶動外在之動,動中有線,而靜時線未斷,動起來松弛自如,瀟灑流暢,靜下來婀娜多姿,儀態萬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這就是朝鮮舞的魅力所在。 朝鮮民族舞蹈中主要擇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揮莫里”等幾種節奏的基礎步法和華彩步法,如:扛、彈、拍、抽等手的動作以及蹲、跳、轉等技巧動作,這些內容的摘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組合,一環接一環的構成了具有內在聯系,較科學系統的一條規律線。 朝鮮族民間舞蹈在訓練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意義: 第一是節奏及其表現力方面的訓練內容,朝鮮族舞蹈各種不同的性格化的具有獨特而鮮明的節奏特點,給舞蹈提供了豐富細致的內心節奏及表現力。例如:從感情上表現含蓄,深情的“古格里”,節奏是均勻而緩慢的節奏;表現活潑、明朗的帶有跳躍的是“安旦”節奏;表現深沉而有力的是“他令”節奏。這些節奏對于訓練內心節奏及表現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并行之有效的教材內容。 第二是呼吸運用方面的訓練內容,呼吸運用是朝鮮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重要環節,人們常常把呼吸的運用看成是動作的延續發展和把握住動作分寸的內在力量。這樣在訓練朝鮮族舞蹈時十分注重貫穿于整個動作過程的始終,并貫穿于身體的各個部位,甚至細致到手指,腳腕和腳趾,而呼吸的節奏、長短、輕重、緩急等又是體現朝鮮民族舞蹈風格特點,對于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培養內在感情,以及形與神的統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訓練價值和意義的。 第三是技能方面訓練的內容。朝鮮族舞蹈連綿不斷的起伏過程和柔韌性較強的動作特點,是需要膝部和腳腕子的嚴格控制來完成和體現的,特別是下肢動作特點,直接波及到上身和手臂,并體現在整個動作流動中的協調細致的要求上。當然這僅僅是訓練身體外部技能方面,但它的訓練意義是通過完好的外部技能來更好的控制內心節奏,以此來表現更完美的舞蹈藝術形象。 體態動律特點分析: 基本體態:吸腹、收臀、含胸、垂肩。 基本腳型:繃腳背、勾腳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無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男為自然手型。 朝鮮舞是有特點、十分細膩的,體態和手、腳型的特點皆貫穿在動律中,形成獨特的舞姿風格,它以氣息的運用帶動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貫注全身,有明顯的連續性。朝鮮舞動律應概括為垂直的屈伸動律和平移的屈伸動律兩種,運動線多為上拋弧線和涌浪式的下弧線。此兩種基本動律皆要求膝部和腕部的控制力,即:動中有線,靜時線不斷。 基礎步法類動作剖析 共同點: 屈伸動律和以此緊密相連的氣息(屈時吐氣,伸時吸氣) 每個步法邁步之前,都有一腿彎曲,另一腿抬起的動勢特點。 腳抬起到落地都有從腳跟,腳心,腳掌或腳掌經過腳心到全腳一節一節的腳腕控制力的存在。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 維吾爾族舞蹈在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樂舞的傳統基礎上,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過歷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和長期發展與演變,不斷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深受人民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 維族舞蹈主要有六種樣式組成,即“多朗”、“賽乃姆”,以及“盤子舞”等道具舞蹈。我們主要學習“多朗”、“賽乃姆”兩種。 多朗舞是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包括齊克提麥、賽乃姆等四種節奏的動作。 齊克提麥——節奏慢而平穩,舞蹈以二步一踏為骨干動作,并貫穿于整個舞蹈的始終。 賽乃姆——節奏的舞蹈,以滑沖步為骨干動作,這個動作的本身就具備了膝部微顫動作的特點。 四種基本動律:以多朗的顫步和滑沖步為代表的兩種,以賽乃姆的墊步、三步一抬為代表的一種,還有女性舞多用的搖身點顫基本動律。幾種動律體現在如下特點:挺拔而不僵,微顫而不竄,上身撒得開,腳步不離散,搖身帶晃頭,聳肩繞手腕,技巧多旋轉,節奏多符點。 賽乃姆的舞蹈姿態大多是從生活中提煉的,如最常見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撫胸式等。其次賽乃姆在步伐上的特點是膝蓋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靈活輕巧,和鼓點結合緊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腳步平穩,略有微顫。走第四步時動力腿腳掌蹭著地向后小踢,顯得步法非常干脆、靈巧。賽乃姆舞蹈風格特點,是和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性格、服飾等特征分不開的,在當地生活中,當他們遇到開心的事情時,頭部和頸部就情不自禁地搖動起來,這些動作被吸收在賽乃姆中,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風趣樂觀的精神面貌。 1、基本體態:昂首挺胸、頭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體態立腰、拔背、挺胸、昂首。 手形:曲掌 基本手位:曲掌形、 繞腕手、開式小七位繞腕手,七位繞腔手,權開式三位繞腕手式五位繞腕手擺式六位點肩張腕手,繞四位點肩平。 常用位置:旁 點步,后側點步、前點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后側點步。 2、風格特點:挺拔而不僵、微顫而不竄;上身撒得開,腳步不離散;全身帶搖頭,聳肩繞手腕,技巧多旋轉,節奏多符點。 3、基本動律:墊步――小腿靈活輕巧,在流動中膝上提,雙膝始終保持靠攏、兩腿部腕不間斷地向內側滾動、另一小腿部扣腳掌 支撐地面一步緊跟一步 動身體的移動。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為體態,手移橫向流動的動感。 顫步――膝部規律性的連續顫 動,即一步兩顫一小一大、顫時有力、揚眉、動目、動肩、移頸。 4、骨干動作:三步一抬、后踢步、橫墊步。 5、動作分析:墊步:是賽乃姆節奏的主要步法,特點是小腿靈活輕巧。 云南花燈 云南花燈是在云南漢族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歌舞,在歷史上是被作為“社火”中民間舞蹈的一部分而流傳的。舞蹈樸實明快,優雅別致,曲調柔美,風格鮮明,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并以別致的“崴”動為特色,沒有高超的技巧,全在于它的自然平衡的擺動所產生的一種十分自然流暢的美感。 我們的教材選擇了小崴、正崴、反崴三部分,女性多為小崴為主,男性以反崴為主。云南花燈的主動律和主動作是崴,可以說沒有崴就沒有云南花燈。 1、基本體態:略含胸。 2、常用手位:體旁扇、頭旁扇、頭上扇、胸前扇。 常用腳位:正步位,踏步位。 3、風格特點:舞蹈撲實明快、優雅別致,曲調柔美,風格鮮明,胯、腰、肋三部分在松馳狀態下運動。道具舞蹈。 4、基本動律:崴――膝部上下兼左右的運動 走向,帶動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擺。 5、骨干動作:以肋、腰、胯(以膝為主)三部分協調配合形成獨特的動感形象。 6、基本動作:小崴團扇、小俏步搬扇、小崴放扇、正崴合扇、正崴扣扇耳旁繞花,正崴扣飄扇、反崴擺扇、吸跳踮崴扇。 7、動作分析:崴動律的根源在于膝部,它是上下兼左右的運動走向,這一運動形式帶動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擺,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動感形象。要掌握住這一動感特點就要求學生胯、腰、肋三部分在松弛的的狀態下運動,并協調各部位的運動。訓練的意義首先是解放胯、腰、肋部,尤其是對胯的解放,并要求具備松馳協調運動能力。 小崴:是崴中最基本的動律,很容易被看成是胯部主動,其實不然,它是在雙膝自然略屈的基礎上,劃出一個小的上弧線,一膝靠向另一膝的重心移動而形成的。小崴因節奏較快,在腰、胯、肋三部分中胯部崴動較為明顯,決不意味著胯的主動。 正崴:是經支撐腿的彎曲,在動作腿落地移動重心的同時,形成了明顯的自下而上的動力,促成了胯、腰、肋三部分成弓背形向上崴動。在動律上與小崴相反,它是經過一個下弧線,有明顯的向上的特點,多用于中板,有優美明快的特點。 反崴:動律的主要特點是上身平行橫移,邁步也經支撐腿彎曲,在較短促的時間內變換重心,強調橫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動作拉長到盡頭,形成流動中的三道彎。 藏族民間舞 藏族民間舞主要有四種歌舞形式: 1、堆諧,漢語稱“踢踏舞”屬于表演性較強的歌舞形式。 2、果諧。是圍著圓圈歌舞的意思。也是藏民喜歡的一種古老、群眾自娛性較強的集體舞。 3、諧,漢語稱“弦子”以音樂曲調悠揚動聽,舞蹈動律松弛柔美著稱。 4、卓舞,漢語稱“鍋莊”,是一種、勞動氣息濃厚,粗獷豪邁的古老歌舞形式。 這里主要介紹踢踏、弦子 踢踏,膝部上下運動頻率快,形成了上下顫動的動律。膝部松弛而富于彈性,使膝踝關節靈敏,增強了膝、踝松弛協調配合的動作意識,以它豐富的節奏、音色、力度變化,極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節奏感。 弦子,膝部上下運動頻率放慢,形成屈伸的動律,弦子連綿不斷流動性強,達到了對膝部柔韌性、連貫性、控制能力的綜合訓練。同時弦子以優美著稱,它上身隨重心移動而晃動,上肢隨上身的晃動形成動作和造型一環扣一環的運動規律,使人在下肢、軀干、上肢三部分協調配合的整體并表現出一種動人的優美感。 體態動律特點:由于長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他們習慣上身總是很松弛并略帶前傾。動律上膝部分別有連續不斷,小而快的,有彈性的顫動或連綿柔韌的屈伸。而有顫動或屈伸的步法形成的重心移動,帶動了松弛的上肢運動,使手臂動作多系附隨而動,不管是顫動還是屈伸,都要求膝關節保持松弛狀態,既要有柔韌性還要有彈性,上身動作決不能有絲毫的主動。 顫類動作:第一、二基本步,退踏步、連三步、連五步、抬踏步。 共同規律 1、是動作過程中保持有彈性的塊而小的,連續不斷的顫動, 2、是起步時多是第一拍以雙膝沉后提起動 作腿,支撐腿伸直后又屈。 屈伸類動作:嘀嗒步、第三基本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轉身步、悠踢步、悠滑步等。這類動作多屬支撐腿屈,動作 腿抬得動律,借著支撐腿下牙的力量,提拉起動作腿,順著支撐腿松弛還原的力量,動作腿踏落地,形成壓起踏落的 動感。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俗稱“跑秧歌”,是流傳在魯南膠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歌舞。由“跑場”和“小戲”兩部分組成。 膠州秧歌是山東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它具有鮮明的風格特點和地區特征。主要提取了膠州秧歌中小嫚和翠花的舞蹈部分,作為課堂訓練內容。經過反復提煉和加工,又吸收了最有代表性風格的 丁字擰步,倒丁字擰步以及釘子三不小嫚扭的基本動律和動作,組成具有一定難度和訓練性強的高班教材,原因是膠州秧歌風格特點突出,它的基本動律和韻律,必須在具備了一 定身體技能和表現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掌握。 膠州秧歌的訓練價值,主要表現在從腳部、膝部以及腰部到雙臂的全面支配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上和對樂感時控的表現力,以及舞蹈修養和素質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它的訓練具有系統性。先有腳部和膝部開始,掌握擰碾得步態特點,達到腳下的韌性和力度感。而后腰部的訓 練,它是通過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轉動,形成擰碾中的三道彎的體態,要在流動中形成特殊的體態美,所以必須掌握腰部的靈活和控制能力,才能在緩慢或快速動作中運用自如。如緩慢時動作能貫滿每一音符,真正融化在音樂中來表現舒展、委婉的美感。真正融化在音樂中來表現舒展、委婉的美感,而快速時也能一絲不差地 靈活地扭出瞬間的節奏變化。最后在雙臂和扇花的訓練上,也必須通過細致的磨練才能掌握在緩慢動作中延伸 向外抻的內在節奏韻律,以及小嫚扭兩臂快速交替劃滿8字的協調性和姿態性。 綜上所述,通過系統的訓練,掌握擰、碾,抻、韌的四大特點,只有體現出這四大特點,才真正掌握了膠州秧法的擰碾而形成的,也和原來踩寸子表演有直接關系,如果能對膠州秧歌的動律進行剖析,體態特點的形成也就更加明晰了。 膠州秧歌腳下動作并不豐富,但卻獨具一格,很有特色。有動律代表性的步伐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前者 突出了擰,后者強調的碾,共同的外部特點是雙膝略彎,腰部擰動,概括起來就是:抬重、落輕、走飄。細琢 磨小嫚扭的過程,是提抬起步,經過一個擰動換另一腳起,先落腳跟,再落腳外邊,經過腳外緣的滾動來完成重心過渡,墊后腳支撐,再換另一只腳提抬起步。以上動作過程基本上把這一舞蹈的動律勾畫清楚了,即:腳下的擰勁兒,促成了膝部的粘勁兒,帶動了腰的扭勁兒和手臂的抻勁兒。要想掌握這些規律特點,應在實踐中 一步一步的將其各部細節動作連貫起來,并習慣而協調地反映出來,才能舞出風韻來。 蒙古族舞蹈 蒙古民間舞蹈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樸、莊重的鮮明特點,洋溢著來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呈現出一派豪放與自信的“天之驕子”的氣概。 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 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具體風格 1.硬肩、硬腕中的圓潤 2.胸背之間的情感 3.道具中韻味 蒙古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樸、莊重的特點。 動作韻律特點: 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頭要穩,上身端莊,身體多為擺身、推身和靠身的動律。做各種步伐時雙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韌,雙腳落地扎實,腳下穩重,強調下沉的力量。 基本體態: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傾,后背略后靠。仰頭,頸部稍后枕。 手型: 四指伸直、并攏、拇指稍翹自然旁開,五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形成“板手”。 叉腰為一字叉腰。 傣族舞蹈 是傣族人民表達感情的一種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為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術性舞蹈等類別,大多婀娜多姿、節奏緩慢,也有輕快明朗。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并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類。 “三道彎”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 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 傣族民間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腳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彎的勾繃腳;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雙合翅”、“抱翅”、“順展翅”等。 傣族舞蹈律動較為平穩,儀態安詳,跳躍動作較少,節奏大都為2/4拍連綿不斷的節奏型,舞蹈基本動律多為腿保持半蹲狀態,重拍向下,雙膝在彎曲中屈伸、動作,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左右輕擺;腳多為腳后踢,踢起時快而有力,落地時輕而穩,這種律動不僅模擬孔雀行走時的步態,還頗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內在的含蓄健穩的力量美。 彝族舞蹈 彝族舞蹈是流傳在彝族地區的舞蹈。彝族舞蹈有五種類型,分為打歌、跳弦、羅作、跳三弦、披氈舞。前四類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類模仿鷹、熊的舞蹈,與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圖騰崇拜有關。這類動物模擬舞蹈,動作優美,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從祭祀儀式中分離出來,并不斷添加著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使之成為專供人們欣賞的表演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