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04kee"><center id="04kee"></center></kbd>
<samp id="04kee"><pre id="04kee"></pre></samp>
  • 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導航
    舞蹈學院-舞蹈網 首頁 教學 舞蹈史論 查看內容

    西方舞蹈通史 第二講 第一章 自娛舞蹈

    2015-3-9 10:31| 發布者: 青藤| 查看: 6001| 評論: 0
    摘要: 西方舞蹈通史 主講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歐建平 研究員 第二講 第一章 自娛舞蹈
    西方舞蹈通史

    主講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歐建平 研究員

    第二講 第一章  自娛舞蹈


    第一節  原始舞

    ㈠ 來龍去脈

    遠古時代,地球表面覆蓋著茂盛的原始森林。我們的祖先則開始以群體狩獵、捕魚捉蟹和刀耕火種的方式,向大自然開戰,謀求種族肉體生命的存活之道;以敏銳的觀察力、非凡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凝結成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刻畫出各自種族的圖騰,鑄造出人類精神慰藉的重要來源。

    巍巍群山,茫茫林海,滔滔碧水,滾滾驚雷,人類就在這種大自然的懷抱中,開始了最初的手舞足蹈,俗稱原始舞。

    隨著原始社會的結束,原始舞逐漸失去了主導的地位,其自娛特征則通過后世的民間舞和交誼舞得到了新生;與此同時,它隨著奴隸社會和樂舞奴隸的應運而生,進入了娛人性質的表演舞蹈階段,并最終導致了劇場舞蹈的出現。


    ㈡ 文物之最

    迄今為止,世界各國發現的舞蹈文物中,最古老的當屬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學考古研究所約瑟夫·加爾芬科博士200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他從出土于土耳其南部和東部,以及敘利亞和約旦,多達400多件的文物中推斷——世界最早的舞蹈形象出現在大約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即人類進入農業社會的開端時期,距今已有10,000年之久!這些舞蹈當屬原始舞范疇。

      

    ㈢ 名詞解釋

    所謂“新石器時代”,本是考古學中用來分期的術語,指“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起始于7,000~8,000年以前;此刻的人類已能磨制石器,制陶和紡織,并已開始出現農業和畜牧業,因為,人們開始獲得較可靠的生活資源,進而可以定居而生;由此,我們不難想象,這時的原始舞蹈雖然依舊不能完全脫離勞動生活,但卻完全有可能產生相對獨立的藝術萌芽,例如舞蹈可以去模擬狩獵,而不一定作為真正狩獵的一個部分了。

    ㈣ 邏輯定義

    廣義地說,原始舞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誕生的舞蹈,它與人類的刀耕火種、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緊密相關,它同人類的宗教信念和七情六欲等精神需要密切相連;

    狹義地說,原始舞是對人類進入原始社會后所跳舞蹈的統稱,時間跨度之大可謂空前絕后,大體在數百萬年之前至4,000~5,000年之間;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進入現代時期,全球范圍內,仍有某些地區的部落處在原始社會的狀態之中。

    ㈤ 藝術特征

    ⒈生活即舞蹈:原始舞是原始人類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而亦可稱為“生活舞蹈”,因為人類生活是原始舞,乃至整個舞蹈賴以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外在環境;

    ⒉目的性明確:受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舞大多目的性明確,而當時尚未出現“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

    ⒊大多為群舞:受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消遣、娛樂大多離不開群體的形式,原始舞也因此大多呈群舞形式,因此,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以便讓每位舞者都能找到某種強烈的歸屬感,從而有效地強化部落成員的群體意識;

    ⒋形式多樣化:作為人類與大自然相依為命的直接產物,原始舞包含了大量模仿周邊動物甚至植物的舞蹈,其中既有滿足自得其樂要求的嬉戲之舞、表現人類好戰驍勇精神的戰爭之舞,也有寄托人類精神追求的抒情之舞、發泄人類過剩能量的狂歡之舞;

    ⒌初以自娛為主:早期的原始舞多用來宣泄剩余精力,噴發性愛欲求,因此形式不拘一格,即興色彩濃厚,舞者與觀者之間通常沒有明確的區分,并且常常帶有明確的生殖崇拜意識和意圖;

    ⒍后被用來娛神:后期的原始舞開始進入嚴格的儀式化和程式化過程,帶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感和宗教性,以表達對未知世界的畢恭畢敬,更在不經意中流露出某種恐懼和無助;

    ⒎炫耀力量耐力:在原始舞中,炫耀力量和耐力占有首當其沖的位置,因為兩者本是原始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所在,而展示精巧與美感則尚未進入顯要的位置;

    ⒏節奏舉足輕重:在原始舞中,節奏性始終占有主導的地位,因為原始人類篤信能用相同的節奏同彼界溝通,并對狩獵對象產生催眠作用,以確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狩獵成功、種族興盛;

    ⒐男女界限嚴明:作為原始社會中男女勞作分工明確的產物,兩性在原始舞中,亦大多分別作舞;

    ⒑跳舞多為男子的特權:因原始舞的內容常與狩獵、戰爭等關系種族命運、危及生命安全等冒險行為密切相關,跳舞往往成了男子的特權,有時,甚至不許婦孺觀看。

    總之,原始舞可謂原始人類“感覺方式”、“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最直接、最本能、最鮮明、最形象的身體形式與綜合表現。


    ㈥ 舞蹈個案

    ⒈印第安舞蹈:在所有異國情調的民間歌舞中,美洲印第安的民間歌舞可以說是最為罕見,也最為原始的,因此,它與人類起源的本能沖動、生命本質的原始形態,關系最為密切,也最為直接,而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專家學者,也都會對這種人類文化的活化石,充滿了強烈的好奇之心。印第安人無論是在出生、成年、喪葬的儀式上,還是在求婚、搶婚、結婚的儀式上,或是在生殖崇拜、天地崇拜、圖騰崇拜的儀式上,都是一定要跳舞的;而在打獵、出征、驅邪、治病、洗頭、甩發等日常生活的內容中,舞蹈與他們的生活更是休戚相關,甚至就是生活的本身。因此,他們的舞蹈動作并不復雜,以便讓全體成員都能參與其中。跳舞時,部落首領往往會擔任領舞,或至少主持整個儀式。為了繼承和發揚自己的舞蹈傳統,當代的印第安人經常在集市和節日上主辦各種規模的展演和比賽,舞蹈中數量最多的當屬模仿動植物的,如《鷹舞》、《鹿舞》、《雞舞》、《鴨舞》、《烏鴉舞》、《青草舞》等等;此外,《圈舞》、《跺地舞》、《海岸線舞》、《驅病輪舞》、《響鈴裙舞》、《狂歡披肩舞》等等,也頗具特色;同時,南北地區男女各自的舞蹈更是風格迥異。在當代創作中,《彩繪的洞窟——美洲印第安人歌舞晚會》更是這樣一臺充滿了原始意味的節目,它為我們描繪了其中的普埃布洛人——他們的求愛之歌,他們的求生之舞。在他們看來,疑慮的時刻,希望的時刻,恐懼的時刻,熱戀的時刻,憎恨的時刻,和平的時刻,痛苦的時刻……就一定會有歌有舞!歌舞對他們而言,遠遠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而《神舞》則是將印第安人的民歌、民謠、民間舞、打擊樂、祭祀儀式,同當代都市劇場舞蹈的形式與結構融為一體的有益嘗試,進而使得早已被淡忘的原始文化精神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⒉毛利舞蹈:泛指新西蘭毛利人的節慶與儀式歌舞,包括女性的“胞伊”和男性的“哈卡”——前者是一種歌舞表演,道具常常是用繩子系著一個由干蘆葦或亞麻編織的輕盈球體;此外還有新創作的“蘭吉·胞伊”,其邊跳邊跳的《劃船歌舞》古而有之;這些歌舞都是群體進行的,而宗教舞蹈則會由部落的牧師來掌控;后者包括了動作兇猛的各種武術舞蹈,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而動作則包括了怒目圓睜的表情、抑揚頓挫的頓足、拍打軀干與大腿的兩側,并伴隨著響亮而新奇的吟唱,內容有時來自古代的戰爭歌曲,不過有時可能是現代的版本,風格為特立尼達的卡利普索歌,或是專門為重大事件創作的歌曲。哈卡后來也可由女性表演,其動作質感則發生相應的變化。“胞黑里”是一種《村民迎賓舞》,開始由婦女和少女們出面,她們雙肩披著圍巾,手里揮著綠色枝條,渲染歡迎的氣氛;然后是“吭吉”這種男人們表達的特殊禮節——他們用鼻子去“嗅”,而非去“蹭”對方的鼻子,就像兩只彼此友好的貓一樣。每個部落都會有一位聰慧的女性負責訓練少女,提供建議,并掌控新房落成宴會的程序,而部落的酋長則與老人們坐在一起,后者除擅長“哈卡”之外,還精通詩歌、歷史和演講,并對所有鑒別是非的規矩了如指掌。人們跳舞時穿的外衣最初是用鷸鴕的羽毛編織出來的,后來則是用蔬菜染色、五彩編織出來的,而頭上則纏著鑲嵌著珠子的布條。由于毛利人為公元10至14世紀波利尼西亞人遷到新西蘭后,與澳大利亞的美拉尼西亞人通婚后的混血兒,因此,毛利舞與夏威夷波利尼西亞人的舞蹈有著明顯的血親關系。
      


    第二節  民間舞

    ㈠ 來龍去脈

    民間舞由原始舞發展而來,后有一些舞種進入宮廷,在宮廷舞會和芭蕾舞劇中發生了貴族化的變異,并逐漸地向著自娛性和表演性這兩條路線分道揚鑣;也有一些舞種直接進入都市,在舞廳中演變成交誼舞,或稱舞廳舞,以及流行舞等樣式,有人將后者統稱為“城市民間舞”。

    作為人類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民間舞的主流至今依然遺存于鄉間田野之中,尤其是在年節文化中,它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盡管其自娛自樂的“原生態”內涵在不可逆轉地發生著變異。

    ㈡ 名詞解釋

    “原生態”的民間舞,是指完全土生土長,不曾受到任何外來經濟、文化影響的民間舞。因此,在當代的大工業社會中,當鄉村日益城市化,農業日趨工業化,人們以消除城鄉差別為己任之時,嚴格意義上的“原生態”及其舞蹈可謂早已蕩然無存,僅具有相對的歷史價值和理論意義。

    即使是目前尚存、相對而言的“原生態”舞蹈,各地的舞蹈工作者也應頭腦清醒地認識到,它應顯著不同于劇場舞蹈的創作方式,而絕不能用從其它地域文化中提取的任何價值觀念和審美標尺去衡量或評價。

    按照文化人類學的科學觀點,不同地域與民族之間沒有大小主次之分,不同種族與文化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因此,每個民族的民間舞僅是各自生存狀態、體質氣質、經濟狀況、宗教信仰、文化習俗、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審美理想的身心體現與動態產物,而“大國沙文主義”或“大族沙文主義”的觀點是不科學和不公正的。

    基于這個理論前提,將某個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民間舞從鄉村田野的露天環境中剝離出來,并且搬上本地、外地,甚至外國的舞臺,并通過各種包裝和抄做,迎合政治氣候與流行時尚,換取政治資本與商業價值,其“原生態”屬性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文化內涵和審美意義已蕩然無存。

    因此,民間舞蹈工作者應在達到以上共識的前提下,重新為自己的工作定位,至少應走“兩條腿走路”的發展道路:

    一是盡快推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無形文化財”與“人間國寶”(即我們所譯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像對待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那樣,一絲不茍地對待“原生態”的民間舞,并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政策與資金的切實支持下,確保最具代表性的當地民間舞能夠存活在少數嫡傳的舞蹈家身上,以便今人乃至后人,永遠能夠通過舞蹈這種有血有肉的藝術形式,了解自己文化傳統的來龍去脈;

    二是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服務對象和衣食父母不是都市中的專家評委或政府官員,而是當地的平民百姓和普通觀眾,因為,應該根據他們的文化訴求和審美需要,創造出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嶄新民間舞來;從歷史上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流傳至今的各地民間舞從來都是取材于民眾、扎根于民眾、服務于民眾,取悅于民眾,始終為民眾喜聞樂見的。

    ㈢ 邏輯定義

    民間舞又稱民俗舞、土風舞,本是產生并流傳于平民百姓中的群眾性舞蹈,早期多以鄉村經濟、宗教、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為土壤,常以自娛性和儀式性為特征,并常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而出現。

    ㈣ 藝術特征

    地域性、封閉性、族群性、民族性、民俗性、群眾性、群體性、業余性、游戲性、自娛性、發泄性、儀式性、表演性、娛神性、娛人性、單純性、重復性、參與性、廣場性、泥土性、生活性、模仿性、節令性、圖騰性、宗教性、武術性、雜技性、競技性、醫療性、歌舞性、戲劇性、道具性、多樣性、即興性、自由性、目的性、社會性、凝聚性(共38種)。

    ㈤ 觀舞常識

    觀看民間舞時,我們很少聽到有誰抱怨“看不懂”的,也很少看見有誰追究“他們究竟在干什么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民間舞反映的是人們比較簡單的,帶有極大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感情,而民間舞的基本功能和生命活力恰恰就在于這種簡單和共性之中,否則,便不能發揮其凝聚整個族群的社會作用。

    這種功能即使從自娛發展到了娛神和娛人,也依舊如此,因為原生態的民間舞從編,到跳,再到看,都是我們的祖先——農民們自己的事情;無論抒情,還是敘事,都是我們的先人——農民們自己的生活本身,自然只能、應該、必須是能讓人一目了然,一看即懂的,甚至根本不會出現“懂”與“不懂”的問題。

    ㈥ 觀舞建議

    欣賞舞蹈,總的原則應是“各取所需”。因此,你有什么樣的需要,就應去看什么樣的舞,跳什么樣的舞!而對不同的需要,則應提供不同的建議:

    假如你想親睹不同民族的婚喪喜慶和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假如你想親炙民間舞蹈的千姿百態和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假如你想捕捉千人聯袂的族群意識和晝夜共舞的萬眾同心,假如你想體驗天人合一的神通廣大和物我同在的共融精神,請君去看“原生態”的民間舞,請君去跳“原生態”的民間舞!

    ㈦ 舞蹈個案

    ⒈猶太民間舞:在古代以色列的生活中,一切都曾與舞蹈緊密相連,而《圣經》中更是充滿了對舞蹈的描述。但在隨后長達1,000多年的遷徙流浪中,原來與宗教化的農業節日緊密相連的許多舞蹈均散失了。不過,跳舞在12世紀歐洲各地猶太社區的社交生活中,依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聘請猶太舞蹈教師則是不同種族中蔚然成風的時尚之舉。由于羅馬教皇的權勢與日俱增,猶太人被迫困居在自己的社區中,而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領袖們則頒布了禁止跳舞的命令,但在婚禮上跳舞的習俗卻以頑強的生命力保存至今。《婚禮舞》的形式與內容多樣——新郎在男儐相們簇擁下列橫隊而跳的舞蹈可謂氣勢磅礴,舞者們在行進中的腿腳連拖帶拉,在塵土飛揚的大踏步挺進中,表現出這個飽經磨難的民族所特有的那種披荊斬棘的精神;新郎請客,在酒館邀請其他男同胞們飲酒狂歡,手舞足蹈,把各種艱難困苦暫時地拋在了腦后;而在新郎和新娘的帶動下,老中青三代男女成雙結對,持抱而舞,把男歡女愛的自然之情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關于這些精彩場面,我們在美國猶太現代芭蕾大師杰羅姆·羅賓斯(1918~1998)1964年編舞和導演的百老匯歌舞劇《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中可見一斑。

    ⒉夏威夷民間舞: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夏威夷的海灘可謂首屈一指,而它的《呼啦舞》,或稱《草裙舞》,則是最具當地特色的舞蹈土特產,其中不僅包含了大自然的波瀾壯闊與美不堪言,而且有宗教的獻身精神、歷史的傳奇色彩,以及一個生機盎然、熱愛自然、歡樂無比的民族每日每時的真實生活。這種舞蹈起源于公元500年前后,當早期的波利尼西亞人到達之際,主要是通過教士、賢達和舞師們來代代相傳的,盡管到了19世紀,它曾遭到教會和農場主的壓制,但到了20世紀,它則一方面因受到好萊塢和旅游業的重視而廣為流傳,一方面依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持續至今。《呼啦舞》既可按照跳舞的方式,分為徒手而舞和擊棍而舞等種類,也可按照年代的遲早,分傳統類和當代創作類;從動律上看,其胯部的擺動和扭動較多,腿腳始終在運動之中,而手臂的擺動則較為簡單,但卻因男女雙方無須手拉著手,或摟摟抱抱,而比歐美的民間舞豐富一些,體現出東西合璧的地域特色;從表演上看,舞者們擅長于將靈活的身段和優美的吟唱融為一體,可由男子和女子站立或坐地表演,既可通過模仿性和象征性的身段與手勢,來再現樹葉的搖曳、鳥類的飛翔等自然現象,劃船、沖浪等體育運動,歷史的傳說或神話的故事,某位女王傾國傾城的美貌等等,也可出現在宗教祭祀或生殖崇拜等重要的儀式中;從體型上看,舞者們不去刻意追求任何固定的模式或理想,而是以生機勃勃與自然健康為美,因此,女性舞者中不乏超級豐滿甚至巨胖者,體現出自然天成的審美觀;從服裝上說,當代的呼啦舞者即使不再清一色地穿著草裙,佩戴天然的鮮花和綠葉編成的花環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對這種舞蹈情有獨鐘,夏威夷人還為呼啦舞創造了一位舞蹈之神——拉卡。

    ⒊希臘民間舞:泛指位于巴爾干島南部本土和克里特島上的希臘傳統舞蹈。作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希臘燦爛而悠久的舞蹈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邁斯納斯時期。舞蹈在希臘人的生活與教育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在每個歷史時期均產生出了重要的舞蹈形式。人們通常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將希臘舞蹈分為克里特島的舞蹈和希臘本土的舞蹈這兩大類,前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婚禮舞》、《葬禮舞》、《體育舞》、《合唱舞》、《動物舞》、《兵器舞》、《戰爭舞》、《神廟舞》、《酒神舞》、《假面舞》、《圓舞》、《雜舞》等等,后者中最具典型性的則有三類: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荷馬式舞蹈》,發揚尚武精神的《斯巴達式舞蹈》,以及贊頌太陽神阿波羅的理性精神、謳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歡精神和崇拜三女神的陰柔之美的《雅典式舞蹈》。此外,也有人將這里的舞蹈分成宗教舞蹈和世俗舞蹈這兩大類的。其中最具特色的舞蹈包括《家族舞》,這個舞蹈由父子雙雙勾肩搭背而跳,充分體現出血脈中最基本、最親近的嫡傳關系,因而往往具有消解隔閡、達成溝通的神功。《公牛舞》在克里特島上至少已有3,400多年的歷史,其中包含了埃及的入教儀式;據希臘神話說,這個舞蹈引發出的各種迷宮舞蹈隨后則由英雄忒修斯解放的青年男女們帶到了雅典。《劍舞》也起源于克里特島,最初屬于實戰性頗強的《兵器舞》,具有摧枯拉朽的力度特征,傳至希臘本土后曾在尚武精神十足的斯巴達備受青睞,并被用作軍事訓練的組成部分;到達雅典之后,盡管它的實戰性逐步遞減,儀式性與日俱增,但由此形成的“舞武同源”這種文化傳統卻依然導致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399)發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唯善舞者善戰也”!這種舞蹈在雅典還進入了少年合唱歌舞隊,并衍生出了獻給太陽神阿波羅的舞蹈和由男孩子們裸體跳的《摔跤比賽舞》。而在合唱歌舞隊中,處女們通過虔誠而莊重的《頌神圓舞》,則突出地表現了女性嫵媚宜人的抒情特征。

     

    第三節  交誼舞

    ㈠ 來龍去脈

    交誼舞無疑起源于歐洲的民間舞,而作為一種高尚典雅、貴族氣派的自娛活動和社交形式,則發端于12世紀英皇八世的宮廷舞。經過800多年的穩步發展,它如今已是一個種類繁多的大家族,包括了華爾茲、波爾卡、拉格泰姆、探戈、狐步舞、快步舞、布魯斯、爵士舞、林蒂跳步舞、吉特巴格舞、倫巴、桑巴、梅倫格、薩爾薩、曼波、恰恰、搖滾、搖擺、斗牛舞、牛仔舞、迪斯科、哈叟舞、霹靂舞、嬉蹦舞等等,舞步從舞廳舞池蔓延到了大小城鎮的街頭巷尾,影響一瀉千里地風靡了世界各地,而其中有十項更分作兩大類,進入了國標舞。

    ㈡ 邏輯定義

    交誼舞又稱交際舞、社交舞,原因在于跳這種舞的最初目的純屬為了交結朋友,尤其是異性的朋友,而這種舞蹈最初是在舞廳里跳的,因此,它在英國又有“舞廳舞”之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當和平再次成為各國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之際,英國舞蹈家們開始對以往過于繁雜的交誼舞進行了加工提煉,從中制定出舞風嚴謹,舞步規范,因而能夠通行于世界的“國際標準舞”,簡稱“國標舞”。

    所謂交誼舞,或者交際舞、社交舞,顧名思義,其基本的目的和功能就是為人們,尤其是為男女間結交友誼,甚至萌發愛情、組成家庭而跳的舞蹈,因此,它具有最充足、最健康的自娛特征和社會意義;而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國標舞,則增加了表演特征,甚至競技特性,因而不僅具有更多的觀賞性和審美價值,而且還在1996年被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承認為“體育舞蹈”。

    ㈢ 藝術特征

    交誼舞包括了許多不同的舞種,每個舞種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舞步和變奏舞步,但音樂的拍型大多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三拍子和四拍子,重拍則往往都在第一拍上;而經過加工提煉的國標舞則不然,它包容了嚴格而系統的標準舞步,而基本舞步和變奏舞步的難度則大為提高,尤其是拉丁五項中的倫巴、桑巴、恰恰、斗牛和牛仔的難度之大,絕非其他舞種可媲美,尤其是舞者胯部扭動的暢若流水能給人易如反掌的錯覺和一氣呵成的美感。

    因此,要出色地完成這些國標舞,不僅需要超常的肢體能量、出眾的運動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競技狀態,而且需要深厚的藝術造詣、完美的音樂感覺、濃厚的表演意識和高難的舞蹈技巧。

    ㈣ 跳舞建議

    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則,建議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舞蹈:假如你想呼吸男女共舞的心曠神怡,尋找卿卿我我的浪漫溫馨,聆聽心曠神怡的古典音樂,結識稱心如意的異性伙伴,請君去跳交誼舞!假如你想尋求強烈的感官刺激,釋放過剩的青春沖動,體驗親密的摩肩擦背,感受淋漓的自由而舞,請君去跳迪斯科!

    ㈤ 舞蹈個案

    ⒈波爾卡:“波爾卡”在捷克語中意為“半步”,描述了兩只腳按2/4拍子飛快交替的情形。作為捷克的農民舞蹈,它是在往日的東波希米亞地區,由一位農家少女在星期日為了自娛而發明出來的。1833年,《波爾卡》首次進入布拉格的舞廳。1840年,它因布拉格的舞蹈教師拉布在巴黎的精彩表演而迅速闖入了那里的沙龍和舞廳,并通過這場來勢猛的“波爾卡熱”,喚起了許多本與跳舞無緣的青年人。此后,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齊上陣教授《波爾卡》,但依然無法滿足人們學舞的要求。19世紀中葉,《波爾卡》傳到了英美,與《華爾茲》一道,取代了《鄉村舞》和《科蒂榮舞》,并帶動了其它中歐舞蹈的流行,如舞步簡單易學的《加洛普》、《波洛奈茲》、《雷多瓦》、《瑪祖卡》、《斯科蒂斯克》等等。但到了20世紀,它終于被充滿了新時代活力的《拉格泰姆》、《爵士舞》等新型舞蹈所取代。如今在波蘭以外的國土上,我們只能在美國的波蘭移民中,以及一些古典芭蕾舞劇里,一睹它的風采。

    ⒉拉格泰姆:“拉格泰姆”意為“切分音”,是美國音樂在20世紀初為世界舞廳舞做出的卓越貢獻。19世紀的歌曲和節奏趨于拘謹和傷感的情調,而20世紀的拉格泰姆則以其特有的切分節奏給人們帶來歡快而跳躍的享受。這種使人難以平靜的音樂和舞蹈是由美國南方的黑人創造的。他們家境貧寒,沒有接受過正統的教育,結果反倒使拉格泰姆的音樂免受了學院派的桎梏,因而更能釋放出火山爆發般的內心壓抑,滿足了“生命在于運動”的生理需求。《拉格泰姆》通常是2/4拍子,其節奏特點是旋律始終處在切分之中。最早的拉格泰姆叫一步舞,即每拍一步,速度始終不變。1912年在美國出現的《火雞步舞》和《狗熊步舞》曾頗受舞迷們的歡迎,因為它們分別模仿了火雞狂熱拍打翅膀和狗熊懶洋洋地一步一喘這兩種截然不同形態。接踵而來的是《大灰熊舞》、《兔抱熊舞》、《波士頓迪普舞》、《顫抖舞》、《情人雙步舞》、《抱緊我舞》、《傻瓜滑步舞》等不同形象的拉格泰姆新型舞流行于廣大的美國男女青年之中,主要原因則是,這些新編舞比華爾茲的舞步更簡單,速度也慢得多,允許青年男女們情意綿綿的身體接觸。當時的舞廳舞名師多德伍斯曾非常生動地稱之為“一種摟著舞伴的溜達”,并說有些女孩子告訴他,“誰把舞伴摟得緊,誰就能在舞會上吃香”。

    ⒊爵士舞:在美國,以黑人切分音型為基本特點的爵士舞早已成為包括白人在內的整個社會所公認為的美國民間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的男女交往開始自由起來,彼此摟摟抱抱和連續更換舞伴已不再被認為是不道德之舉。而在此時的舞廳里,各領風騷幾十年的許多舞種仍然流行著,而《爵士舞》則作為集大成的形式脫穎而出。人們可以隨著它的音樂任意選跳《狐步舞》、《拉格泰姆》、《查爾斯頓》、《黑臀舞》等舞廳舞,并在其中自得其樂。毫無疑問,《爵士舞》是爵士樂的身體形式,主要特色是不斷加強的2/4拍子,并在反復加強的短樂句或“即興反復的樂句”中,連續使用切分音,從而使原本沉穩的4/4拍子活潑起來,并帶有明顯的搖擺性。《爵士舞》在對身體各部位的使用上,具有全面和夸張的特色,故而比較適合現代大劇場的需要,因而成為許多正規舞蹈院校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并為許多芭蕾和現代舞的編導家提供創作的靈感。

    ⒋林蒂跳步舞:這種舞蹈誕生在1927年,是為紀念美國飛行員查爾斯·林德伯格率先成功橫跨大西洋,在紐約-巴黎之間作無停頓飛行的壯舉而命名的,但它最初卻起源于紐約哈萊姆黑人街區的卷心菜舞廳,后來廣為流傳。在動作風格上,它屬于《爵士舞》的一種,以起伏跌宕的彈跳步為基本動作,加上夸張的即興發揮——快速旋轉、車輪模仿、沖擊和跳躍等等,特別是女子常跳到男子身上,雙腿夾住他的腰部甚至肩膀上,模仿飛機騰云駕霧的動作,使男歡女愛的情緒進入癲狂狀態。這種舞蹈隨后由白人普及開來,并發展成了《吉特巴格》。1980~1990年代,它在英美兩國得到復興,并糅合了一些美國“牛仔舞”的動律,因而倍受歐美青少年的青睞。在澳大利亞舞廳舞綜藝秀《燃燒的地板》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經過加工提煉后的這個舞蹈,而且能在它的前后聽到飛機的起落聲,并從司儀飾演的地面指揮官動作中,回溯它誕生之初與那位飛行英雄的因緣。 


    ⒌吉特巴格:這個舞蹈是澳大利亞本土的科羅波里舞在現代美國的變種,因此,音樂通常采用的是美國黑人的爵士樂,節奏則是切分音型。最初進入舞廳時,它曾是青年男女通過身體的直接接觸和能量釋放,以及各種高速旋轉、摸爬滾打、連踢帶踹的高能動作,達到相互了解的最佳渠道,甚至被當作是“有益于健康的體育運動”,后來則被用來泛指所有非常規的舞種——這些舞種均刻意打破高貴典雅的動作規范,主張無拘無束地隨心所舞,意在發泄年輕人的剩余精力,因此,往往帶有劇烈的動作,類似于1920到1930年代問世的《林蒂跳步舞》、《查爾斯頓》、《黑臀舞》等等。在吉特巴格舞的基礎上,隨后還發展出了《牛仔舞》,并因美國水手的喜愛而在世界各地享有“水手舞”的別稱。

    ⒍薩爾薩:這種舞蹈最初是在北美都市的西班牙人居住區里引人注目的,1980到1990年代在所有拉丁美洲的散居者和加勒比海的音樂舞蹈圈中,成為首屈一指、萬眾共享的身體語言,并最終在世界規模上成為一筆不可估量的經濟資源——在世界各國,數不勝數的教師靠傳授這種老少皆宜、自然純樸的舞蹈而發家致富;數不勝數的俱樂部靠傳播這種輕快時尚、簡繁由人的舞蹈而門庭若市。為了用一個整體品牌打入國際市場,《薩爾薩》成了多種拉丁舞蹈及其舞曲的總稱,比如說古巴的《呱唧拉》、《恰蘭珈》、《芒圖納》,哥倫比亞的《庫魯老》等等;比較而言,古巴《薩爾薩》的主要特色是各種旋轉的暢若流水,給人一氣呵成的整體感;而哥倫比亞《薩爾薩》的動作難點和看點則在于腳下舞步的變幻莫測,讓人產生目不暇接的快感;而兩大流派之間有一條卻是共同的,那就是——有胯必扭,有舞必扭。

    ⒎梅侖格:這是源于多米尼加的一種舞廳舞。傳說它源于被鐵鐐鎖在一起的奴隸們合著鼓聲砍甘蔗的勞動過程;也有人說,它敘述的是一位愛國英雄在一條腿負傷后仍堅持戰斗到勝利的壯舉,因為它的主要動作特征是拖著一條腿行進。但事實上,《梅侖格》在多米尼加已有很長的歷史。它節奏短促,情緒輕松,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流行起來了。《拉丁舞》的總體特征是快速而激烈,但《梅侖格》卻別具一格——它動作較慢,臀部動作也不激烈,可以說是最容易學的《拉丁舞》。按照常理,它應該最容易普及,但事實卻與此相反,自1950年代介紹到紐約以來,它一直是少數高水平舞迷們的最愛,而未曾得到廣大舞迷們的好感。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它節奏較慢,不太適合舞廳中青年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不能痛快地釋放剩余的精力,更不能在劇烈的身體律動中感悟生命的存在;二是它的臀部動作不夠激烈和刺激,不能滿足美國年輕人的生理需要。據美國社會學家在大量調查研究后認定,美國正處在一個“臀部時代”,而這里的男女如今更加關心的已不是往日的胸部線條,而是自己的臀部形狀。

    ⒏曼波:曼波也不同于其它來自拉美國家的舞廳舞。它的原型不是流行于鄉村的民間舞,而是海地窮鄉僻壤的巫舞。“曼波”本是當地人對巫婆的尊稱,她們通常是村民們的生活顧問、治病醫生、驅邪法師、算命先生和精神調節者。作為一種自娛性的舞蹈,《曼波》得以廣泛流傳得感謝彼列茲·普拉多。正是他于1943年首次在古巴首都哈瓦納的“熱情”夜總會上,將《曼波》介紹給廣大的舞迷。不久,《曼波》傳到了美國,并在紐約的黑人區定居下來,并很快顯示出極大的娛樂性和商業性——舞迷們爭先恐后地交錢學習《曼波》,教師們一天8小時地拼命傳授《曼波》,報刊上連篇累牘地介紹《曼波》,歌壇上不斷演唱《曼波》,戲臺上甚至演出“一個男孩因不會跳《曼波》,女朋友被另一個善跳《曼波》的男孩奪去”之類的故事。一時間,《曼波》的影響不僅深入到千家萬戶,而且推動了其它各門藝術的發展。在英國,《曼波》由于在切分音的節奏和前進后退的舞步上均與《倫巴》相似,所以被當作是經過改良的《倫巴》;而在美國,方方正正的《倫巴》甚至被活蹦亂跳的《曼波》所取代,盡管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⒐搖滾舞:在英文中,“搖滾”實際上是“搖和滾”。據說1937年,在美國曾有一首極為流行的搖滾歌曲,叫做《為我搖搖它》,歌詞開頭唱到:“帶著新的節奏進城逛逛”,結尾是“你干嘛不用搖和滾使自己心情舒暢”。“搖和滾”這個詞來自黑人,是樂師與歌舞藝人早就熟悉的表演形式,但直到1934年在電影《橫渡大西洋的旋轉木馬》中露面才正式走向公眾。美國的《搖滾舞》熱始于1955年,主要原因是阿蘭·弗里德1954年在紐約一家廣播電臺主持“搖滾樂晚會”的深入人心,以及比爾·哈雷慧星樂隊錄制的唱片《晝夜不停地搖》創造了300萬張的最高記錄。《搖滾樂》和《搖滾舞》的出現完全是人們出于娛樂需要而發明的“玩笑”方式,其節奏的剛勁有力發展到1961年,被認為是達到了自從銅鑼發明以來的最大限度。

    ⒑搖擺舞:《搖擺舞》幾乎與《搖滾舞》同時出現,其動作的主要特點是雙肩搖擺,臀部旋轉,男女舞伴之間的動作雖然相同,但身體已互不接觸。代表作是1955年由漢克·巴拉德錄制的歌曲《搖擺舞》,以及他人的《你不能坐下》、《可笑的梅》、《薄荷搖擺舞》等等。與其它比較性感的舞廳舞一樣,《搖擺舞》因為那四處亂晃的肩膀和自由扭動的臀部,一開始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但到了1961年,《搖擺舞》則已成了大勢所趨——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招待會時,竟然有數百位貴賓自發地跳起了這種搖搖晃晃、頗為自娛的新興舞蹈,并且舞興盎然,情愿推遲正式的議程,也不愿停下。電影商們則趁熱打鐵,一下子推出了許多這類的娛樂片,如《日日夜夜跳搖擺》等等。但許多事情往往都是來得急,去得也快——《搖擺舞》的熱潮僅僅持續了幾年就過去了,盡管它那輕松愉快的節奏和頗為刺激的動作至今還能讓當年的舞迷們難以忘懷。

    ⒒迪斯科:迪斯科發端于1960到1970年代的巴黎,字面是“唱片”的意思,即合著唱片播放的音樂而跳的舞蹈。舞蹈的主要特征是男女舞者像跳《吉特巴格》、《搖滾舞》和《扭擺舞》那樣,身體無須接觸,只要合著音樂的強烈節奏即興而舞即可;而舞蹈的空間和動作的幅度則可大可小……如此,它既可體現隨心所舞的自由,又能進入無處不可舞的隨意;既可輕松搖擺,自得其樂,又能瘋狂扭動,宣泄能量……因而風靡世界的舞廳,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酷愛。迪斯科的音樂都帶有強烈的節奏感,通常是4拍子,并由電子合成器演奏,音量則趨向于最大。

    ⒓霹靂舞:早期街舞的一種。Break的字面意思是支離破碎,而引申到這種特定的舞蹈之上,就是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獨立自如地動作。它于1970年代產生于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街頭巷尾,起因是一些經常結伙斗毆的黑人青少年從搖滾樂明星詹姆斯·布朗那貌似歇斯底里,實則精彩絕倫的發泄式表演中受到啟發,轉而開始用比試舞藝的方法去征服對方,客觀上極大地降低了犯罪率。為此,美國青少年犯罪問題專家曾建議政府鼓勵甚至贊助霹靂舞比賽,由此導致這種街舞最終風靡了世界,盡管隨著高難動作的層出不窮,受傷的舞者比比皆是。霹靂舞的技術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普通人難以完成的雜技性旋轉,如模擬性的“螺旋槳”、“直升飛機”、“飛機”、“海龜”等,以及將身體各部位用作支點的單純旋轉,如“頭旋”、“肩旋”、“背旋”、“手旋”等;另一類則是肢體的各種動作,叫“電流步基”,舞動時如同一股電流通過全身,而具體的舞步則包括了“月亮步”、“海浪”、“突放”、“突收”等,動作方向不僅有通常的前行,而且有少見的橫行。由于這些動作對人體的各關節、韌帶和肌肉的柔韌和力量均要求極高,因此,參與者皆為青少年。作為一種健康而刺激的娛樂,霹靂舞很快成為美國內外眾多舞廳、舞校、舞蹈團甚至體操隊的熱門課程和節目,而以它為題材的唱片、影片和教材則都獲得了高額的利潤,直到1980年代末步入低谷后,它依然不時地出現在紐約的街頭。

    ⒔嬉蹦舞:因其上下顫抖的動律而被俗稱為“屁顛舞”,也是美國街舞的一種,最初指1980年代出現在紐約街頭的一種連說帶唱、載歌載舞的RAP,隨后則成為整個街頭文化的總稱,包括霹靂舞、辣身舞等舞種,身穿阿迪達斯等名牌運動鞋和運動衫、摩擦播放中的舞曲唱片、在街頭巷尾或地鐵車站噴繪涂鴉藝術等時尚行為,舞者們則多為西班牙和非洲黑人在當地的移民后裔。同暢若流水的霹靂舞相反,辣身舞熱衷于將急速而頓挫的動作貫穿全身,并通過動靜的強烈對比,不時創造出機器人的形象,不經意中折射出高科技在當代的發展趨向。


    第四節  小結與復習

    ㈠ 名詞解釋及其答案

    ⒈波爾卡  ⒉拉格泰姆  ⒊爵士舞  ⒋林蒂跳步舞  ⒌吉特巴格  ⒍薩爾薩 

    ⒎梅倫格  ⒏曼波  ⒐搖滾舞  ⒑搖擺舞  ⒒迪斯科  ⒓霹靂舞  ⒔嬉蹦舞


    ㈡ 連線題及其答案

    ⒈原始社會中,跳舞多為:

    少女的特權    少男的特權    男子的特權(正確答案)    女子的特權

    ⒉林蒂跳步舞的名字來自:

    俄國宇航員加加林            美國飛行員林德伯格(正確答案)   

    美國歌星杰克遜              美籍墨西哥舞蹈家林蒙


    ㈢ 選擇題及其答案

    ⒈舞蹈在原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是因為:

    原始人生來酷愛跳舞                  原始人特別擅長跳舞

    舞蹈最能表現他們的感情              舞蹈就是他們生活的本身(答案)

    ⒉自娛民間舞的各種特征中,四種特征均準確無誤的組合應為:

    國際性  創造性  職業性  表演性(答案)    廣場性  劇場性  節令性  嚴格性

    地域性  民俗性  業余性  自娛性            時尚性  時代性  技術性  流暢性

     

    ㈣ 思考題及其答案

    ⒈怎樣理解“原生態”的民間舞?

    ⒉為什么“原始舞”大多為群舞?

    ⒊觀看民間舞時,為什么很少聽到“看不懂”的抱怨?

    ⒋狐步舞與“狐貍”家族有無血緣關系?為什么?

    (答案均在以上的教材課件中。)

    扯蛋

    難過

    支持

    鮮花

    超贊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注我們:中國舞蹈網

    微信號:cndance

    APP下載

    專心、專注、專業

    合作聯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電話:0177-5155-8025

    ©2003-2020  鹽城舞者印象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中國舞蹈網     蘇ICP備1406126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美腿乱| 国产真实乱xxx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avtt2015天堂网| 日本一区免费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色老头老太xxxxbbbb|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三级| 96xxxxx日本人|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动漫视频下载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拨开内裤直接进入|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男爵夫人的调教|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伊人五月天综合| 女人与大拘交口述| 一本色道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天天天天夜夜夜夜爱爱爱爱| yellow日本动漫高清小说|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vr |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桶视频免费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天天综合网在线| 久久不射电影院|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欧美| 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 陈冰的视频i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