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舞蹈通史 主講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歐建平 研究員 第三講 第二章 表演舞蹈 I.娛神舞 第一節 宗教舞 ㈠ 來龍去脈 人類既是肉體的,也是精神的,因此,我們既需要物質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同理,作為人類肉體與精神的合一,舞蹈既是肉體的,也是精神的,因此,它既有物欲的,也有神性的。在物欲方面,有解決衣食住行、滿足七情六欲的各種舞蹈;在神性方面,有乞求風調雨順、渴望五谷豐登的舞蹈。因此,人類不僅借助于舞蹈來傳遞知識、傳宗接代,更借助于舞蹈來溝通天地、撫慰心靈。宗教舞,后者是也;而無論那種宗教,在不同時期或階段,都曾經甚至依舊與舞同在,甚至與舞共存。 ㈡ 邏輯定義 “宗教”在英文中,意味著“把人們捆綁在一塊”。因此,宗教是人們為乞求神靈保佑而群體祭祀的禮拜儀式,宗教舞則是人們為乞求神靈保佑而群體共跳的娛神舞蹈。這些舞蹈一定是主題明確、節奏統一、爽心悅目、無比虔誠的,并常常帶有許愿的成分,以便博得各種神靈的歡心;具體的場面則因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時期的信念與信仰之不同而各異。 ㈢ 藝術特征 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美籍德國舞蹈史學家庫爾特·薩克斯(1881~1959)認為,“在舞蹈的狂歡中,人類溝通了今生與來世的斷層,以及魔鬼、精靈和神的王國。他鬼迷心竅般地如癡如醉,掙脫了自己那塵世間的鎖鏈,渾身上下顫抖著,感到自己與整個世界融為一體?!疅o論是誰懂得了舞蹈的威力,便可與神同在!’這位名叫魯米的波斯伊斯蘭教托缽僧詩人感情沖動地大聲疾呼道。舞蹈這種從原始祖先那里繼承過來的、用有序的動作表現靈魂激蕩的形式發展并拓寬為對神的尋覓,并有意識地努力成為超越人類能力并把握我們命運的那些威力中的一部分……” 20世紀下半葉最著名的美籍奧地利舞蹈史學家瓦爾特·索雷爾(1905~1997)指出,“任何藝術一旦與宗教分道揚鑣,便會失去其深刻的意義。” 在20世紀著名的美國舞蹈評論家和理論家約翰·馬丁(1893~1985)看來,宗教舞可分為“緊張”與“放松”這兩種類型,前者“表現了群體的恐懼與不安,因為在社會上尚無科學的方法,而生老病死、莊稼的生長、雨水、生殖,以及各種把握這一切的力量統統都是些神秘莫測的東西。其中有許多得到了擬人化,而它們所寵愛的東西則成了人們所尋覓的東西,仿佛它們是些性格難以琢磨的人一樣;其中還有許多被當作是看不見的諸位仁慈的神靈,而對他們必須好言相待,他們必定帶有祖先的魂靈,而對這些祖先的魂靈之智慧則必須加以忠實的執行。由此產生了各種求雨的祭祀舞蹈,以便保證狩獵或戰爭的勝利;或者醫治病人;或使死者安全地葬身于地下,而不會從墳墓中重返人間加害于生者;或者將青年人從自己兒童時代依賴母親的階段送入成年并可做父親的階段中;或者保護部落的安寧不受各個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之侵害。很明顯,這些舞蹈不是令人愉快的。他們有時會極其狂暴并歇斯底里得鼻子淌血,暈倒在地,或精神恍惚地自行陶醉并心醉神迷。然而,這些舞蹈的進行完全是為了滿足舞者自己的,而假如說它們不是游戲性的,那就是補償性的、康復性的和娛樂性的。”作為補充,后者“能夠使人們從恐懼中解脫出來,歡呼對敵戰斗的勝利、與友好鄰邦和平共處、莊稼豐收、久旱逢雨、狩獵凱旋等等。這些舞蹈很少能夠在祭祀的范疇中,設法消除整個情景中的極度興奮,而是最終導致最大限度的狂歡作樂。至此,這個循環才算完成?!?/div> 宗教舞通過高度統一的節奏張力,在人群中有效傳遞和擴張的那種從肉體到精神的控制力可謂無與倫比。沒有這種節奏的張力,宗教舞便不成之為宗教舞;更有甚者,宗教便不成之為宗教,因為舞蹈善于將文字的教義轉換成非文字的、統一化的、節奏化的、有意味的手勢與姿態、動作與張力,并以此去把握整個禮拜儀式。用古希臘著名諷刺作家琉善(120?~200?)的那句經典之語來說,就是“人們用舞蹈跳出宗教”,因為任何文字都無法準確地傳達出宗教的那種內在的精神力量,而人類的其它藝術也無法像舞蹈這樣,把宗教那種肉體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傳達得如此淋漓盡致。 在宗教舞中,絕不允許任何個人的“自我表現”,用古埃及祭司們的話來說,就是“個人必須消失在群體之中;而群體則必須融入古代的寓意之中。” ㈣ 舞蹈個案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舞蹈:在猶太教和基督教里,對于宗教儀式如何使用舞蹈這個問題,一直是自相矛盾的,而在對待身體與舞蹈的關系上,則始終存在著更為深刻的矛盾。古代希伯萊人的鄰居們曾篤信“舞蹈是一種手段,既能對各種隱秘力量產生影響,又能同這些力量建立聯系”,而他們一方面同意這種對舞蹈的看法,一方面又竭力同鄰居們的實踐保持距離。他們隨后把這種自相矛盾傳給了早期的基督教徒們,而不幸的是,后者又在這種矛盾中,加入了另一種雖然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卻同樣對跳舞的身體自相矛盾的思想。這種思想在本質上否定了人體的神圣,結果使人對在基督教禮拜式上跳舞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立場,而反對派在這些矛盾中則往往占了上風。最后,西方的舞蹈因此而被清除出了祭祀神靈的場地,而只能作為相關的社交活動和戲劇的世俗基礎,興盛于世俗的空間之中。猶太教對待跳舞身體的矛盾態度在早期的教義中均有記錄。因此,舞蹈從一開始,便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比如當上帝為了阻擋窮追猛打的埃及人,毅然封閉了紅海時,摩西的姐姐米里婭姆率領著幸存的猶太人跳起的感恩舞;再如大衛王在藏有《十戒》的約柜前面竭力跳起的舞、《贊美詩》中所倡導的贊頌舞和由蹦跳、旋轉與跺踏組成的圓舞、天使在天上所跳之舞、人們在婚禮上所跳之舞……這些舞蹈顯然都是正確的。而當摩西帶著《十戒》從西奈山上下來,發現他的臣民們正在載歌載舞地崇拜著一只坐在上帝位置上的黃金牛犢,這種舞蹈則當然就是錯誤的。 II. 娛人舞 第二節 民間舞 ㈠ 來龍去脈 早期的民間舞以自娛自樂為目的,但隨著宮廷化和都市化的進程,它的表演性日益得到強調,并經過民間舞藝人和職業編導家的再創作之后搬進了寺廟,搬上了廣場和劇場的舞臺,成為劇場舞蹈最早的素材和舞種,如在浪漫和古典芭蕾舞劇中,既有一些民間舞的動作經過貴族化的審美處理后,進入了芭蕾的程式化動作語匯,如“前后擊腿跳”等等;也有一些舞種作為渲染異國情調的“性格舞”,出現在兩大時期的芭蕾舞劇之中,如西班牙的佛拉門科(斗牛士)、意大利的拿波里、匈牙利的恰爾達什、波蘭的馬祖卡等等。 俄羅斯莫伊塞耶夫國立民間舞團創作和表演的民間舞,已成為20世紀劇場民間舞的先驅,曾激勵許多國家創辦了各自職業化的民間舞團。 ㈡ 邏輯定義 表演性民間舞是意在通過表演,取悅于神與人的民間舞,因而需要在保持自娛性民間舞自得其樂的特征之同時,更強調娛神和娛人的目的性,動作的強度和技術的難度均有所提高,以適應寺廟、廣場和劇場等新型表演場地的需要。 ㈢ 藝術特征 以自娛性民間舞的38種藝術特征為基礎,更加強調了表演性和劇場性舞蹈的舞臺特征,如職業化、精美化、規范化、程式化、夸張化、提煉化、藝術化、高難化等等,以體現舞蹈表演藝術的職業特征和審美高度。 劇場民間舞以舞臺表演為目的,故須尊重劇場和舞臺表演的規律,在審美上高于“原生態”中以自娛為目的的廣場民間舞,并在盡可能保持其“原生態”的審美意趣之同時,注重創作上的突破與技巧上的提高,以確保表演張力能擴張到劇場內的每位觀眾,并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造。 ㈣ 觀舞趣話 觀看廣場民間舞時,很少出現“看不懂”的問題,原因就在于,這種民間舞往往是“全民皆舞”的,很少有只看不舞的觀眾,并直接反映出了人們在當時的社會中,相對簡單并帶有極大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生活狀態與思想感情。但在觀看劇場民間舞這種職業化的、創作型的舞蹈時則不然,“看不懂”的情形時有發生,主要是編導的創新與特定民族的風俗習慣或文化內涵相距甚遠。 ㈤ 觀舞建議 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建議:假如你想親睹新時代的民俗風情,假如你想親炙新世紀的民間文化,假如你想捕捉新人類的審美趣味,假如你想體驗新生代的意氣風發,請君去看新編民間舞,請君去跳新編民間舞! ㈥ 舞蹈個案 ⒈西班牙民間舞:西班牙雜居著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臘人、羅馬人、高盧人、克爾特人、阿拉伯人和吉普賽人共八個民族,而舞蹈的品種之多、數量之巨,則足以令人咂舌,例如僅在加泰羅尼亞這一個地區,就起碼有500種舞蹈,其中的《帕凡舞》、《夏空舞》、《方丹戈舞》、《波萊羅舞》、《卡庫察舞》、《薩拉班德舞》、《帕薩卡利亞舞》、《賽吉迪利亞舞》等等,曾廣泛地流傳于國際的大舞臺,而《弗拉門科舞》經過長期的加工提煉,則最終成為風靡世界的西班牙古典舞。 ⒉愛爾蘭民間舞:在世界舞壇上,愛爾蘭的民間舞以往并無太大名氣,只有其《木屐舞》、《踏步舞》曾被史學家們當作《踢踏舞》的雛形而載入史冊。不過,自從歐洲電視網1994年的流行歌曲大獎賽特邀美籍愛爾蘭踢踏舞王麥克爾·弗拉特利插空推出了那段只有七分鐘的《大河之舞》以來,愛爾蘭的民間舞則以這個嶄新的名字風靡了全世界。愛爾蘭踢踏舞的主要特色在于,舞者們大多將兩臂固守在身體的兩側,而很少去高揚手臂,更不去扭動軀干,以便將精力和能量集中在腿腳的曲伸、抬起、踢踏、扭動之上。造成這種動律特色的歷史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天主教歷來禁止以任何方式表現性愛本能,而只允許腿腳踢踏出各種節奏;二是早期的愛爾蘭人不愿讓英格蘭統治者發現自己的快樂,以免自找麻煩;三是這些舞蹈大多表演于酒吧這樣的狹小空間,而為了不打碎客人的酒杯,舞者們的胳膊和軀干便不能隨意亂動?!逗又琛返娘L靡世界,為各國民間舞蹈家如何將土生土長的民間舞的舞臺化、劇場化、現代化、商品化和國際化的加工和包裝,提供了極其成功的經驗:在動作的編排上,它加快了原有的節奏,提高了舞步的難度,豐富了原有的調度,突出了群舞的氣勢;在舞美上,它充分利用了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的聲光電器材,使原本凝固而有限的舞臺時空,可隨時根據需要任意加以切割,靈活給予重組,極大地提高了作品本身的視聽感染力和動覺沖擊力,更無限地擴展了觀眾自身的想象超越力和時空穿透力。簡而言之,《河之舞》可謂傳統民間舞在當代劇場舞臺上重振旗鼓、再現輝煌的典型范例,進而折射出古老的民間舞在新時代再發新枝的頑強生命力。 ⒊俄羅斯民間舞:俄羅斯是個民間舞的海洋,這些舞蹈主要聚集在俄羅斯的中部地區,是典型的東斯拉夫人的舞蹈。遼闊的地域和多樣的氣候使得這些舞蹈既有溫帶民族流暢舒展的特點,又有寒帶國家生機勃發的氣質;既有優美嫻靜、詩情畫意的抒情性舞蹈,如小白樺女子舞蹈團的大多數節目,又有熱情奔放、動作高難的競技性舞蹈,如俄羅斯紅旗歌舞團、紅軍歌舞團、莫伊塞耶夫民間舞團的許多節目。這些舞蹈在動作幅度、速度和力度的調配上,在服裝色彩、質料和款式的搭配上,在樂句和舞句的長短節奏上,均相當考究,真正達到了抑揚頓挫、張弛有致的藝術境界。其中最受國內外觀眾喜愛的當屬《俄羅斯舞》和《哥薩克舞》——前者通過大群男女舞者們的精彩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俄羅斯這個民族精力充沛、樂觀開朗的天性,而連續凌空雙飛燕、正反各式躺身蹦子、深蹲輕巧矮子步、單腿屈膝手搖轉等一系列純屬絕活兒、令人瞠目結舌的高難技巧,每每將舞者和觀眾的情緒同時推向高超;后者多為男子群舞,通過騎兵們在梆子、手風琴、口哨和小軍鼓合奏出的馬蹄聲中,躍馬揚鞭,奔騰而來,馬刀對砍,火花四濺,以及各種體位上風馳電掣的旋轉和騰跳、躺身單臂倒翻大圓場、深蹲屈背滾翻小圓場、頭為圓心的仰面彈腿轉等花樣翻新的技巧炫耀,則時時展示出哥薩克人酷愛自由、彪悍驍勇的習性。 第三節 國標舞 ㈠ 來龍去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當和平再次成為各國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之際,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學會的舞蹈家們著手,對以往過于繁雜的交誼舞進行了加工提煉,從中制定出舞風嚴謹,舞步規范,因而能夠通行于世界的“國際標準舞”,簡稱國標舞。這種舞蹈在原有的交誼舞基礎上增加了表演性和競技性,因而具有更多的觀賞性和審美價值;1996年被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承認為“體育舞蹈”。 經過加工提煉的國標舞則不僅包括了嚴格而規范的標準舞步,而且其基本舞步和變奏舞步的難度也大為提高,尤其是“拉丁舞五項”中的倫巴、桑巴、恰恰、斗牛和牛仔的難度之大,絕非其他舞種可媲美,尤其是舞者胯部扭動的暢若流水能給人易如反掌的錯覺和一氣呵成的美感。因此,要出色地完成這些國標舞,不僅需要超常的肢體能量、出眾的運動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競技狀態,而且需要深厚的藝術造詣、完美的音樂感覺、濃厚的表演意識和高難的舞蹈技巧。 目前,國際公認的大型國標舞專業考試分別由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英國國家舞蹈教師協會、澳大利亞國家舞蹈教師協會主辦,考試的等級則包括標準會員、初級會員、會員和院士共四個級別;與此配套的體制是,要擔任各個賽事的裁判,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獲得會員以上的資格。而當今國際性的大型國標舞賽事在歐美各國,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日本等國則均有舉行,其中最具權威性和吸引力的,則毫無疑問,是在英國黑池舉辦的國際比賽。 ㈡ 邏輯定義 國標舞,全稱為“國際標準舞”,是英國舞蹈家將交誼舞加工提煉而成的表演性和競技性的舞蹈,共有十個舞種分兩大系列列入表演和比賽的內容——其中的“現代舞五項”,又稱“摩登舞五項”,包括華爾茲、探戈、狐步、快步和快步華爾茲,而“拉丁舞五項”則包括倫巴、桑巴、查查、斗牛和牛仔。 ㈢ 舞蹈個案 總體而言,五項“現代舞”均來自歐美,而五種“拉丁舞”則來自拉丁美洲,后者因黑奴貿易而與非洲舞蹈具有密切的血脈關系。 ⒈華爾茲:意譯為“圓舞”,是社交舞和國標舞家族中的老字號。關于它的發源地,可謂眾說紛紜,但主要的說法有三種: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不過,按照“蹦嚓嚓”的3/4節奏而跳的圓舞最早流行于德國的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維也納,卻是不爭的事實;而維也納作為“華爾茲之都”的地位、施特勞斯作為“華爾茲之父”的貢獻,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則更是家喻戶曉的事情。華爾茲的名稱定型于18世紀末,并在19世紀通過維也納的舞廳風靡了全世界,屬于20世紀之前,以歐洲文化為核心的那個夢幻般、田園式的浪漫時代,其速度可快可慢,動作以各種旋轉為主,給人天旋地轉的“圓舞”之美,而舞風則像行云流水一般。華爾茲對整部舞廳舞和國標舞歷史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還不僅僅局限于此,更在于使人們逐漸地認識到了:惟有自然的肢體動作,才能持久地手舞足蹈下去,因此,20世紀中后期以來,這些舞者們已不再堅持照搬古典芭蕾中腳的5個位置了,盡管這種音樂和舞蹈曾在柴科夫斯基―佩蒂帕―伊萬諾夫的三大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中得到過充分的開發和利用。目睹美倫美幻的華爾茲表演,我們眼前不禁出現了維也納的高貴、典雅、溫馨、浪漫、流暢、和諧、完美、團圓等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而舞者們那接連不斷、酣暢淋漓的旋轉,則顯然是舞者的運動存在與星球的天旋地轉之間的某種遙相呼應。或許,正是后者在茫茫宇宙中無休無止的自轉和公轉,最終導致了整個世界的無始無終,以及整個人類的綿延不斷……這一切,均使得我們不由地產生出這樣的神奇遐想:華爾茲這種舞蹈給我們帶來的,應不僅有那健康優美的肢體韻律,更有那天人合一的博大之感!華爾茲進入國標舞之后,除了動作難度有所提高之外,速度規定在每分鐘30小節之上。 ⒉探戈:探戈最初只是一種二拍子節奏的舞蹈,起源于中美洲,而后由黑奴帶到了南美洲的阿根廷和烏拉圭,并最終成了阿根廷的國舞。到了20世紀初,它在美國紐約和巴黎的舞廳中登峰造極,并從這里傳播到世界各地,而拍型和舞步則逐漸地發展成為混合型的。正因為如此,它被當作是20世紀這個大工業化時代的身體產物:其動作講究抑揚頓挫的強烈對比,而舞步的調度則大多需要突出直線行進和直角變化的力度。在所有交誼舞中,探戈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可謂最具傳奇色彩,雖然身為阿根廷的國舞,卻決不局限于此,而是已深入到了從北歐的芬蘭到東亞的日本,其普及程度早已遠遠超出了位于拉普拉塔平原上的里約熱內盧沿岸。探戈進入國標舞之后,速度規定在每分鐘33小節之上。 ⒊狐步舞:這種舞蹈在早期的交誼舞和隨后的國標舞中,均有一席之地。它最早出現在1914年紐約一家電影院的屋頂花園,因為舞廳舞在當時已如火如荼,而這家電影院的老板為了提高上座率,便特邀了這位名叫“哈利·??怂埂钡碾s技演員來作表演;不料,由他創造的這種舞步迅速地風靡了世界各地的舞廳。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基本舞步比較簡單,音型類似進行曲,因而確保了舞者容易踩上拍子,而腳下的舞步則自由靈活——論拍型,既可是兩拍子的,也可是四拍子的;論速度,它快慢由人,中速亦可,甚至可以揉進迪斯科的節拍,足以讓舞者跳起來既興致盎然,又不至于筋疲力盡。它那種連跑帶跳的歡快舞步后來在查爾斯頓、黑臀舞、林蒂跳步舞、哈叟等舞蹈中得到了發揚光大。狐步舞流傳到中國以來,至今還鬧著個以訛傳訛的笑話:它的動作中其實沒有任何“狐貍”的痕跡,只是因為首創這種舞步的美國人姓Fox,即漢語中的“狐貍”,所以,最早的漢譯者便在孤陋寡聞的情況下望文生義,硬把這種舞蹈同“狐貍”家族聯起姻來!因此,我們今天也只能按照約定俗成的譯名來稱呼它了!狐步舞進入國標舞之后,速度規定在每分鐘30小節之上。 ⒋快步舞:快步舞在各種交誼舞中,素有“歡樂舞”之稱。在外行看來,它常常讓人眼花繚亂;對內行而言,它的基本舞步簡單易學,并且很容易踩上拍子;不過,要真能根據音樂的不同韻律和變化萬千,演繹出花樣百出的舞步來,則無疑需要經年累月的實踐。這種舞蹈的音樂拍子都是2/4的,其整個舞蹈的機敏快捷之風,可以說是用絕對的動詞對“明快”、“輕快”、“歡快”、“暢快”等一系列以“快”為主體形象的形容詞所做出的形象解釋。在表演中,舞者們會踏著細碎而輕捷的小跳步,仿佛奔騰行進在凹凸不平且蜿蜒曲折的小路上,而非平坦光潔的舞廳地板上;他們的那種興致盎然的精神面貌和來去匆匆的腳下步態,如其說像一對舞廳舞者,倒不如說是像一對輕騎兵;與此同時,音樂聲中那咚咚的鼓點,更為他們的輕捷舞步,灌注了某種鏗鏘有力的質感,使觀眾在輕快愉悅的感受中,不至于迷失在放縱無度的遐想,或漫無邊際的幻覺之中??觳轿柽M入國標舞之后,速度規定在每分鐘48~52小節之上。 ⒌快步華爾茲:又稱“維也納華爾茲”,俗稱“快三步”。與俗稱“慢三步”的普通《華爾茲》相比,《快步華爾茲》的主要區別不在動作之上,而是舞步需要大大提速,以便表現其特有的那種風馳電掣與淋漓酣暢。為了保持其舞步的風雅襲人,國際比賽的規則要求參賽者必須跳嚴格的歐洲風格,而不允許摻雜其它的變奏形式。快步華爾茲進入國標舞之后,速度規定在每分鐘56小節之上,其舞步交錯變化之快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⒍倫巴:最初起源于非洲,節奏是2/4拍子,100多年前便相繼流傳到了西印度群島和拉丁美洲——在牙買加和海地,它是音樂和舞蹈的總稱;而在古巴,它則是一種地道的農民舞蹈。但它經過多年的夸張變形之后,它逐漸地演變成4/4拍子,并最終經由美國紐約這個流行舞之都走向世界。在國標舞的“拉丁舞五項”中,它高居榜首,可謂拉丁舞之最。與其它舞種相同,跳倫巴時,每個動作的起伏跌宕,甚至每次氣息的出入提沉,都必須同音樂的微妙變化息息相關、絲絲入扣,而只有氣息順暢地貫通于舞者的肢體上下,舞者的動作才可能迸發出一瀉千里的美感來。不過,同是高度重視氣息,倫巴同芭蕾有著顯著的不同,并由此造成對身體把握和表現上的截然相異:芭蕾注重的是提氣,以炫耀貴族的風范,追求天國的空靈;而倫巴則是在提氣之后,對身體做強有力的控制和壓縮,以便在表達貴族的典雅之同時,宣泄人間的愛欲。同是注重身體的中段,即軀干,包括胸、腹、背、腰、胯五大部位,現代舞強調的是思想的尊嚴,因此,無論肢體朝哪個方向運動,核心的部位都不會放在接近胯部的性感區內,更不會在這里突出地使用帶有性誘惑的8字形擺動和扭動的動律;而倫巴則截然相反,不僅非在這個性感區大舞特舞8字形,而且還要使用胯部,去把這個8字形明顯地放倒在軀干的橫切面上,大面積地循環往復,扭動腰胯,甚至顫動臀部,以夸張“異性相吸”的本能。音樂對于倫巴具有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但在對音樂的具體使用上,倫巴卻與其它舞種顯著不同!具體表現在,跳倫巴時,必須把每個小節的第4拍表現得滿滿當當,并且延伸得很長很長,以便最大限度地強調最后那個瞬間的“?!眲?、“帥”勁、“溜”勁和“酷”勁!倫巴進入國標舞之后,速度規定在每分鐘28~31小節之上。 ⒎桑巴:起源于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由狂熱的鄉村搖擺桑巴圓舞演化而來,最初由進城跳舞的黑人傳入都市舞廳,1917年發展成為男女的對舞形式。這種2拍子的舞蹈一開始便受到里約熱內盧民眾的喜愛,每年狂歡節期間都會應運而生出大批的這類學校,來傳授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如何在代表性的巴西音樂中翩躚起舞,并最終成為巴西的國舞。桑巴于1920到1930年代開始傳入歐美,1928年在法國出版了入門書,1933年則通過美國流行舞表演大師弗雷德里克·阿斯泰爾(1899~1987)在歌舞片《飛向里約熱內盧》中的表演而風靡世界。雙膝如彈簧般的上下“顫悠”是這種舞蹈最具特色的動律,據說來自對南美椰林隨風搖曳的模仿;而感情奔放、悠然自得,則是熱帶民族典型的性格特征。桑巴進入國標舞之后,速度規定在每分鐘56小節之上。 ⒏恰?。阂糇g“恰恰恰”。關于它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如非洲、墨西哥等等,但達成的共識則是,它最后是在古巴及西印度群島走向成熟的。最初,它只是當地一種木本莢果發出的聲音,以后則在這個地區若干國家的樂隊中演變成了主導樂器和節拍器的節奏。作為4/4或2/4拍子的舞蹈,其舞步卻有三步式和五步式這兩種結構:前者是兩快一慢,后者是兩慢兩快一慢,伴奏的音樂則是強烈的拉丁節奏。有趣的是,男女舞者的跳舞方式和身體狀態常常讓人聯想到企鵝——當女方對男方情有獨鐘時,會與他面面相視地對跳;當她不高興或耍脾氣時,則會轉身走開,而男方則需要主動地跟著她跳。這種常以女方為主導的跳舞方式應該是恰恰恰與其它交誼舞或國標舞顯著不同的地方。1954年傳入美國后,它的節奏型因吸收了牛仔舞的成分而在原有的慢速基礎上,出現了嶄新的快速類型,以便讓不同體力的舞者都能從中自得其樂。進入國標舞之后,它的速度規定在每分鐘32~34小節之上。 ⒐斗牛舞:這種舞蹈的進行,始終圍繞著一個“斗”字,男女舞者在動作風格上屬于西班牙的佛拉芒科舞,而在氣質風采上則屬于吉普賽人的那種野性美。走紅世界的主要原因便是它那彪悍驍勇的氣質與狂放不羈的風采,深得各大比賽主辦者和參賽者們的青睞。它的音樂是2/4或6/8拍子的,這是典型的進行曲速度;有時,它也會出現3/4的拍子,但比賽則一定得用2/4的拍子。這個舞段的音樂常常選自人們熟悉的著名歌劇《卡門》,因此,更能讓人從聽覺、視覺和動覺上,同步產生強烈而激越的沖動,進入一種亢奮不已的感受。斗牛舞進入國標舞之后,速度規定在每分鐘60~62小節之上。 ⒑牛仔舞:俗稱“爵士扭擺舞”。起源于美國南部黑人的爵士樂和年輕人釋放剩余精力的吉特巴格舞,1940年代開始流行于美國南部,此后由美國水手帶到歐洲和中國,故有“水手舞”之稱;風靡世界的過程中,有時也被混稱為“吉特巴格舞”。這種4/4拍子節奏的扭擺舞,主要動律集中體現在舞者胯部的“扭”和“擺”上;不過,同其它也重扭擺的拉丁舞不同,牛仔舞的“扭擺”更加松弛自然,給人隨心所欲的美感,而它的服裝則是地道的“牛仔裝”;因此,可以說,牛仔舞從內到外,都帶有濃郁的美國西部牛仔風格。這就要求男女舞者的身體都是豐滿健壯、無拘無束的類型,以便給觀眾以激情火暴的青春活力。進入國標舞之后,牛仔舞的速度規定在每分鐘40~46小節之上。 第四節 古典舞 ㈠ 來龍去脈 按照舞蹈發生的一般規律,任何劇場舞臺上的舞蹈均起源于露天廣場上的舞蹈,古典舞亦不例外。它是在民間舞的基礎上,經過長期加工提煉之后的結果。在許多歷史悠久的民族和國家,均有各自不同的古典舞及其發展史。 ㈡ 邏輯定義 “古典”一詞的拉丁文為“ Classicus”,意為“經典”;因此,廣義的“古典舞”泛指那些文明古國的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久經考驗,并傳承至今,具有經典意義的優秀舞蹈;狹義的“古典舞”則特指“歐洲古典舞”,即通常音譯的“芭蕾”,又稱“學院派舞蹈”。 ㈢ 藝術特征 ⒈自成體系的美學原則;⒉特色鮮明的民族風采;⒊嚴謹完備的訓練體系;⒋成熟完整的語言規范;⒌數量可觀的經典劇目;⒍影響深遠的編導大家;⒎風靡世界的舞蹈明星。 ㈣ 舞蹈個案 ⒈西班牙古典舞:佛拉芒科是典型的西班牙古典舞,它是由來自東印度的吉普賽人在公元4世紀遷徙到西班牙境內的佛拉芒科地區后形成的舞蹈品種,因而包含了印度以及沿途各民族的文化影響。早期的弗拉芒科只能由男子們去跳,直到20世紀的30~40年代,才因著名吉普賽女舞蹈家卡門·阿瑪婭(1913~1963)打破清規戒律,實現了男女平等。這種舞蹈的顯著特色是舞者不僅腳下需要踢踏作舞,鏗鏘有力,手臂和手腕的動作極其豐富,女舞者敲擊手中的響板,男舞者用擊掌來作出回應,而且整個身段需要梗勁十足——頭、頸與肩、胸,以及手臂之間那種強烈的扭動和對抗,加上高度凝視,炯炯有神的目光,還有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的腳下節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西班牙這個偉大民族寧折不彎的“斗牛士”性格。 ⒉歐洲古典舞:即又稱“學院派舞蹈”,即“芭蕾舞”,詳見下章內容。 第五節 小結與復習 ㈠ 名詞解釋及其答案 ⒈華爾茲 ⒉探戈 ⒊狐步舞 ⒋快步舞 ⒌快步華爾茲 ⒍倫巴 ⒎桑巴 ⒏恰恰 ⒐斗牛舞 ⒑牛仔舞 ㈡ 連線題及其答案 宗教舞的特征包括: 松散自由的風格特征 高度統一的節奏張力(答案) 優美動人的韻律特征 嫵媚誘人的肢體線條 宗教舞中絕不允許: 部族的“集體主義” 集團的“政治理念” 個人的“自我表現”(答案) 國家的“利益至上” “古典”一詞源自: 英文的Classical 意大利文的Classico 法文的Classique 拉丁文的Classicus(答案) ㈢ 選擇題及其答案 佛拉芒科最初是 吉普賽女郎的名字 西班牙境內的地名 西班牙女郎的名字 印度境內的地名 佛拉芒科的重要特點是 印度的文化影響 男子的縱情表演 腳下的踢踏作舞 女子的手擊響板(答案) ㈣ 思考題及其答案 ⒈為什么說“舞蹈既是肉體的,也是精神的”? ⒉宗教舞可分成幾種類型?請分別加以簡述。 ⒊怎樣理解猶太教劃分正確與錯誤舞蹈的標準? (答案詳見本講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