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04kee"><center id="04kee"></center></kbd>
<samp id="04kee"><pre id="04kee"></pre></samp>
  • 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導航
    舞蹈學院-舞蹈網 首頁 教學 舞蹈史論 查看內容

    西方舞蹈通史 第四講 第三章 芭蕾舞

    2015-3-10 09:38| 發布者: 青藤| 查看: 7690| 評論: 0|原作者: 歐建平
    摘要: 西方舞蹈通史 第四講 第三章 芭蕾舞
    西方舞蹈通史

    主講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歐建平 研究員

    第四講

    第三章  芭蕾


    第一節  芭蕾概說

    ㈠ 來龍去脈

    這種歐洲劇場舞蹈體系起源于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成型并興盛于16~19世紀上半葉國力強盛的法蘭西,鼎盛于19世紀下半葉文化昌明的俄羅斯和丹麥,并于20世紀初從俄羅斯走向世界各地,陸續形成了意大利、法蘭西、俄羅斯、丹麥、美國、英國共六大流派。500年的芭蕾史可分為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現代芭蕾(又分早、中、晚三個階段)和當代芭蕾(又分前、后兩個階段)共五大時期。


    ㈡ 邏輯定義

    芭蕾:法語Ballet的音譯;誕生于意大利和法國宮廷的古典劇場舞蹈體系;可根據具體的語境,分別譯作芭蕾、芭蕾舞、舞蹈舞劇、舞劇、舞蹈、芭蕾舞團、芭蕾音樂共七種形式;素有“西方文明的結晶”和“貴族藝術”的稱謂,亦有“嚴肅藝術”、“高雅藝術”等雅號,是迄今為止最具國際性的舞蹈品種之一。在芭蕾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上,由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演出結構、本體特征和美學追求,還曾先后出現過席間芭蕾、幕間芭蕾、喜劇芭蕾、歌劇芭蕾、芭蕾歌劇、戲劇芭蕾、交響芭蕾、爵士芭蕾、搖滾芭蕾等形式。  


    ㈢ 名詞解釋

    ⒈席間芭蕾:法國貴族對舞蹈等各種表演均興致盎然,并在舉行宴會時,常邀請街頭藝人前去表演一些短小精悍的節目,為來賓們助興。這種節目故而又有“甜食”的美稱,并都安排在各道大菜上桌之間,以免大家因等待時間過長而倒胃口,由此產生了“席間芭蕾”的稱呼。史料中不乏這樣的記載,如法王查理與英國公主瑪格麗特的婚禮盛宴上,就陸續穿插了三道這樣的“甜食”舞蹈,或者說三段“席間芭蕾”,登場的人物有獨角獸、豹子、獅子、駱駝、飛鳥、牧羊女、男子漢等等,他們連說帶唱,載歌載舞,確保宴會開到凌晨三點時,賓客們依然毫無倦意,甚至加入其中,手舞足蹈。史學家們通常將這種“甜食”形式,或“席間芭蕾”當作芭蕾舞劇的雛形。

    ⒉幕間芭蕾:1670年,在法國宮廷的慶祝活動中,著名喜劇作家和表演家莫里哀(1622-1673)推出了自己的著名喜劇作品《吝嗇鬼》,但由于他的劇團中演員不多,因而特邀了宮廷作曲家和芭蕾大師讓·巴蒂斯特·呂利(1632-1687)為該劇的幕與幕之間增添了幾段芭蕾,以便為喜劇演員提供充裕的時間去搶裝和換場,“幕間芭蕾”由此應運而生,芭蕾也從宴席登上了舞臺,并迅速成為一種時尚,代表作有《逼婚》(1664)、《喬治·唐丹》(1668)等等。盡管“幕間芭蕾”與劇情無關,并對整部喜劇常有喧賓奪主之嫌,但由于它輕松活潑,妙趣橫生,因而深受觀眾的歡迎。不過,這種舞蹈形式的蔚然成風,恰好就是因為它與劇情無關,其中包括了插科打諢式的滑稽表演,甚至單純炫耀體能的雜技等豐富多彩的動作語言,仿佛觀眾們在幕間休息時,喜歡喝的威士忌,喜歡吃的冰淇淋那樣!因此,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從“席間芭蕾”發展到“幕間芭蕾”,前進的步伐中仍缺乏質的改變,兩者都不過是些無足輕重的調味品罷了,更沒有為芭蕾取得獨立的存在價值。

    ⒊喜劇芭蕾:“幕間芭蕾”嘩眾取寵甚至喧賓奪主的劇場效果逐漸地引起了喜劇導演們的注意,不過,他們沒有簡單地將喜劇與芭蕾這兩者對立起來,更沒有粗暴地將芭蕾這種日益受到觀眾喜愛的表演形式趕出喜劇演出,而是開始嘗試如何將兩者有機地融為一體。與此同時,芭蕾的編導家們也一直為缺乏出類拔萃的舞者而苦惱,因此,不得不將一部部芭蕾舞劇的各幕或場拆散開來,然后,分別插入喜劇的各幕之間加以演出,由此產生出了芭蕾與喜劇因相互需要而彼此互補,既增加了喜劇的觀賞性,又強化了芭蕾的戲劇性的嶄新表演形式——“喜劇芭蕾”,其最佳代表作當屬莫里哀與呂利1670年合作的《吝嗇鬼》。

    ⒋歌劇芭蕾:17世紀末至18世紀上半葉,隨著芭蕾的逐漸成熟與獨立,法國出現了“歌劇芭蕾”這樣一種嶄新的舞臺表演形式。它融歌唱、舞蹈和豪華布景于一體,并且迅速地成為一種時尚。“歌劇芭蕾”是在“喜劇芭蕾”基礎上的一種質的飛躍——它在題材上逐漸向復雜深沉的悲劇發展,并最終取代了“喜劇芭蕾”,因為舞蹈成分在其中的比例大大增加。根據西方最權威的舞蹈史學家瓦爾特·索雷爾(1905-1997)教授在其《西方舞蹈文化史》中的觀點,我們明白了論歷史比歌劇悠久數百年的芭蕾,本來已在1581年上演的《皇后喜劇芭蕾》中創造出了“一個如此前途無量的開端”,并且“已經找到了自己在藝術和美學上的道路”之后,為什么不去一鼓作氣,獨立門戶,反倒要在年輕的歌劇中再次找到寄生之處的原因:一是因為“在17世紀的早期,歌劇尚屬于某種新型的經驗,并且是帶著巨大的原動力而勃然興起的”,屬于某種生機勃勃的新興藝術,因而不但可以承受芭蕾的寄生需要,而且也需要芭蕾這種更為誘人的肢體藝術去增光添色;二是因為芭蕾長期“掌握在以自娛和游戲玩耍為目的的上流社會手中,結果便不得不去經歷各種政治的和社會的變動。在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這種宮廷舞蹈一直處于某種技藝落后和知識貧乏的狀態之中”。“歌劇芭蕾”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呂利、安德列·康普拉(法國作曲家,1660-1744)和讓-菲利普·拉莫(法國作曲家,1683-1764),早期代表作有《愛情的凱旋》(1681)、《凡爾賽牧歌》(1683)、《和平圣殿》(1685)、《微風與花神》(1688)等等。

    不過,經過進一步的發展成熟,芭蕾最終開始與歌劇分道揚鑣,成為獨立成章的表演藝術,因為芭蕾舞者為了更多地吸引觀眾,不斷發展出了許多嶄新的技巧,并且對表現戲劇情節日益冷漠甚至反感起來,而歌劇演員也不愿芭蕾舞者分享給觀眾的熱烈掌聲。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芭蕾最終從歌劇中獨立出來,可謂決定性的歷史進步。不過這種分道揚鑣不是某種快刀斬亂麻式的過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歐洲一些歷史悠久的芭蕾舞團在編制上依舊是“寄生”在歌劇院中的,如意大利米蘭的斯卡拉劇院芭蕾舞團、法國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等等,而在“新大陸”的美國,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以后的芭蕾舞團則大多是獨立于歌劇院的,如美國芭蕾舞劇院、紐約市芭蕾舞團、亞特蘭大芭蕾舞團、舊金山芭蕾舞團、喬弗雷芭蕾舞團、休斯頓芭蕾舞團、太平洋西北芭蕾舞團等等。

    ⒌芭蕾歌劇:“芭蕾歌劇”最初僅指那些在早期的“歌劇芭蕾”中,舞蹈在比重上同歌劇并駕齊驅,甚至遠遠大于歌劇的作品,作品包括呂利、康普拉和拉莫的大部分悲劇。20世紀以來,隨著芭蕾進入“現代”和“當代”新時期,芭蕾編導家們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不斷得到增強,“芭蕾歌劇”這種形式則日益增多,比較典型的“芭蕾歌劇”可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1908,俄羅斯作曲家)的《金雞》、漢斯·亨策(1926-  ,德國作曲家)的《孤寂的林蔭道》、克里斯托夫·格魯克(1714-1787,德國作曲家)的《俄耳甫斯與尤里底斯》,而美籍俄羅斯芭蕾編導大師喬治·巴蘭欽、英國芭蕾創始人妮奈特·德·瓦盧娃、德國現代舞創始人瑪麗·魏格曼、德國舞蹈劇場創始人皮娜·鮑希等等,都曾以后者為題材進行過“芭蕾歌劇”的創作和演出。有時候,編導家們出于開支過大和喧賓奪主等各種考慮,會把歌劇演員統統地從舞臺上撤掉,或安排他們站在舞臺臺口的兩側,而將表現情節的任務交給舞臺上的舞蹈演員去完成,如俄羅斯編導大師米哈伊·福金改編《金雞》(1914)、德國芭蕾編導家埃里希·瓦爾特(1927-1983)改編克勞迪奧·蒙泰威爾第(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的《俄耳甫斯與尤里底斯》(1961)、美籍俄羅斯編導大師利奧尼德·馬辛改編焦阿基諾·羅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的《塞爾維亞的理發師》(1960)、西班牙芭蕾大師安東尼奧(1922-1996)改編曼努埃爾·法利亞(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的《人生如朝露》、法國芭蕾大師莫里斯·貝雅改編雅克·奧芬巴赫(1819-1880,德裔法國作曲家)的《霍夫曼的故事》(1961)時,都采用了這種方式。顯而易見,“芭蕾歌劇”的應運而生足以反映出,經過了五百年的興衰枯榮之后,芭蕾終于在20世紀進入了自己的成熟期。

    ⒍戲劇芭蕾:特指以舞蹈表現故事或戲劇情節的芭蕾,亦稱芭蕾舞劇,通常由一條或幾條情節線索貫穿始終,有大、中、小型三種規模,其中的大型作品分若干幕與場,通常為整晚長度;中型作品為30分鐘左右的獨幕芭蕾舞劇,20世紀初開始由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倡導,并隨“三合一”(即由三個相似長度芭蕾構成)的晚會模式風行世界;小型作品則通常為15分鐘上下的長度。按照傳統模式,“戲劇芭蕾”無論是多幕的、獨幕的或者無幕、無場的,都會采用某種“三段式”的結構模式;所謂“三段式”,即開始、中間和結尾三個部分,俗稱引子、情節和高潮,而在大型作品中,全劇的各幕和各場之間,亦需有一個清晰明了的三段式結構。

    “戲劇芭蕾”要講故事,要演戲,通常就必須借助于啞劇手勢和面部表情等非舞蹈的手段,并試圖將舞蹈段落與戲劇場面完美地融為一體。20世紀進入“現代芭蕾“時期以來,出現了許多打破并超越這種傳統觀念和模式的作品,如英國芭蕾大師安東尼·圖德被譽為“心理芭蕾”開山之作的《丁香花園》(1936)等等。

    “戲劇芭蕾”的近義詞有“情節芭蕾”、“敘事芭蕾”,其反義詞則有“為動作而動作”的“純芭蕾”、根據交響樂編舞的“交響芭蕾”等等。群舞演員在戲劇芭蕾中,應是情節發展的組成部分,而不像在交響芭蕾中那樣,僅為主要演員做背景或者伴舞。作為芭蕾舞劇,它通常從童話、神話、傳奇、話劇等文學和戲劇題材中移植和改編劇目,因此,可按戲劇的類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三大類,而悲劇題材的芭蕾舞劇如同戲劇中的悲劇一樣,往往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故在整個芭蕾舞劇中不僅占有更大的比例,而且給人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如在美國《舞蹈雜志》全球評選的《20世紀十大芭蕾舞劇排行榜》上,《羅米歐與朱麗葉》便高居榜首。  


    “戲劇芭蕾”的創作流程通常由舞團的藝術總監主持,而在大部分歐美芭蕾舞團中,藝術總監大多由著名編導家擔任。其創作流程大體上包括五個部分:一、編導家從各種文學和戲劇題材中吸取靈感,親自動筆或與他人合作,根據舞劇“長于抒情,短于敘事”的特點,將原有的情節刪繁就簡,然后撰寫成文字的劇本,其中必須包括對舞蹈段落和戲劇場面的設計;二、編導家邀請作曲家,按照劇本特定情節線索規定下的舞蹈段落和戲劇場面創作音樂;三、編導家親自動手,按照劇本和音樂提供的特定情節線索和情緒基調,以及某位主要演員的優長,并借助于啞劇手勢和面部表情等手段,編排并排練最能表現戲劇主題和人物性格沖突的舞蹈段落和戲劇場面,并通過人物在戲劇情節中的性格沖突,最終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四、邀請服裝、道具、布景和燈光方面的設計家,根據劇本提供的時代特征、民族風格、人物身份和舞動需要,完成各自的設計和制作;五、舞者走臺,合樂,然后著裝、化裝,與樂隊、燈光一道完成合成式的彩排,直至最后的公演。不過,即使在“戲劇芭蕾”中,戲劇的比例也必須是恰倒好處的,情節的線索更需簡單明了,否則,超負荷地要求舞蹈充當演戲的手段,不僅會束縛舞蹈的充分展開,而且也無法傳達戲劇所承載的信息量。

    “戲劇芭蕾”的歷史由來已久,1581年首演于巴黎宮廷,被譽為“世上芭蕾第一部”的《皇后喜劇芭蕾》青史流名的第一個原因,便是“第一次將若干個不同的希臘神話故事放到了一個完整的戲劇構架之中”。芭蕾史上最偉大的“戲劇芭蕾”編導大師首當其沖者應是18世紀的法國“情節芭蕾大師”讓-喬治·諾維爾,而由他撰寫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1760)則可謂“戲劇芭蕾”的藝術宣言。“戲劇芭蕾”的最大貢獻是使芭蕾從過去散兵游勇的插舞狀態發展進了一個完整的戲劇結構之中,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芭蕾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地位。

    ⒎交響芭蕾:特指用現成的交響曲或其它音樂為基礎而創作的芭蕾,動作的展開需要嚴格遵循音樂的旋律、節奏、配器、和聲、對位、結構、邏輯、情調與主題,而群舞的設計則需要調用不同性別、年齡、體格與數量的舞者,去對應和表現音樂的不同聲部及其音色與結構。交響芭蕾的分類參照了交響音樂,可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前者指完全沒有情節或細節、無標題的交響芭蕾,編導家在其中有意拋棄了常規的故事情節,而用動作去單純地表現音樂的內容和形式;后者則在前者之外,還包括了(1)以音樂作品為首要依據和重要靈感,但使用了少量細節或經過淡化的情節、有標題的交響芭蕾;(2)根據舞曲編導的芭蕾;(3)根據民歌編導的芭蕾;(4)根據爵士樂并借助于爵士舞創作的芭蕾;(5)根據搖滾樂并借助于搖滾舞創作的芭蕾;(6)交響芭蕾舞劇,其編舞原則為“遵循音樂發展的情感邏輯,通過交響化的戲劇結構,揭示生活的本質,塑造能夠體現主題思想的形象。”(尤里·格里戈洛維奇語)。

    交響芭蕾的歷史由來已久,但這個術語卻由美籍俄國芭蕾編導大師馬辛創造于1930年代,原因是他編導并公演了《預兆》(1933)、《舞蹈藝術》(1933)、《幻想交響曲》(1936)、《第九交響曲》(1938)、《紅與黑》(1939)等一批這類作品,其中的處女作《預兆》可謂大獲成功。此后,采用完整交響曲編舞的創作方法風靡世界并自成一體,最成功的作品當屬法國編導大師貝雅根據貝多芬《第九交響曲》(1964)編導并公演的同名作品。

    在交響芭蕾創作上成就最為顯赫者,非美籍俄國編導大師巴蘭欽莫屬,他一生創作的200余部作品中,大多是這種沒有情節線索,只有純粹動作跟著音樂在流淌的芭蕾,如《小夜曲》(1934)、《巴洛克協奏曲》(1941)、《C調交響曲》(1947)、《蘇格蘭交響曲》(1952)、《西部交響曲》(1954)、《小提琴協奏曲》(1972)、《大衛同盟曲》(1980)等等。  


    在這個領域中,其他編導大師們也各有建樹,演出了大批經典之作,如英國編導大師弗雷德里克·阿希頓的《交響變奏曲》(1946)、《小奏鳴曲》(1967)和《狂想曲》(1980),英國編導大師約翰·克蘭科的《莫扎特協奏曲》(1966)和《烏木協奏曲》(1970),英國編導大師肯尼斯·麥克米倫的《舞蹈協奏曲》(1955)、《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1963)和《協奏曲》(1966),捷克編導大師伊日·基里安的《D調交響曲》、(1976)、《小交響曲》(1978)、《贊美詩交響曲》(1978)和《士兵彌撒》(1980),荷蘭編導大師漢斯·范馬南的《三樂章交響曲》(1963)、《鋼琴變奏曲》(1980)、《荷蘭交響曲》(1987)、《協奏曲》(1997),美國編導大師約翰·諾伊梅爾根據馬勒的交響曲編導的7部交響芭蕾(1975~1994)等等。

    歐美及前蘇聯的芭蕾史學家們喜歡稱這類作品為“編舞形式的交響化”,并將其根源追溯到由意大利芭蕾大師薩爾瓦托雷·維加諾根據幾部貝多芬交響樂編導的《普羅米修斯的創造》(1801)等芭蕾舞劇,以及隨后法國芭蕾大師讓·科拉利為《吉賽爾》(1841)編導的《女鬼群舞》,法國芭蕾大師馬里于斯·佩蒂帕為《舞姬》(1877)編導的《幽靈大群舞》、為《睡美人》(1890)編導的《花環圓舞曲》、為《胡桃夾子》編導的《雪花圓舞曲》、為《海盜》重編的《花園圓舞曲》,俄羅斯芭蕾大師列夫·伊凡諾夫為《天鵝湖》編導的《天鵝大群舞》,俄羅斯芭蕾大師米哈伊·福金為安娜·巴甫洛娃編導的《前奏曲》(1913),俄羅斯芭蕾大師亞歷山大·戈爾斯基根據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1865-1936,俄羅斯作曲家)的《第五交響曲》(1915)編導的同名作品等等。

    ⒏爵士芭蕾:特指根據爵士樂的律動,吸收爵士舞的旋轉扭動、古典芭蕾的暢若流水而形成的芭蕾新品種,其中還可能包含了現代舞的棱角分明、即興舞的臨場發揮、交誼舞的感情交流、藝術體操的靈巧敏銳,甚至東印度舞的剛柔相濟和異國情調,并兼容并蓄了1930-40年代的踢踏舞、1960年代的搖擺舞、1970年代的迪斯科、1980年代的霹靂舞和1990年代的HIP-HOP,因此,最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淋漓酣暢和雅俗共賞。在“爵士芭蕾”領域中,美籍俄羅斯芭蕾大師巴蘭欽可謂勇開先河的頭面人物,而他在1940-70年代全盛期中創作的新作品,則大多為爵士味道濃郁的芭蕾!無獨有偶,他的接班人、紐約市芭蕾舞團的芭蕾大師彼得·馬丁斯(1946-  )在1994年,更以《爵士》為標題,推出了一臺整晚長度的爵士芭蕾晚會!隨著嶄新時尚的發展,流行文化的挺進,“爵士芭蕾”這個雅俗共賞的舞種正在芭蕾的大雅之堂上出盡風頭,如由美國芭蕾大師威廉·福賽斯編舞,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首演的爵士芭蕾《愛之歌》(1979),曾以都市酒吧為背景,以芭蕾的腰腿控制和跳轉技術為基礎,以爵士的火暴熱烈和煽情功能為手段,用情歌的情真意切和高潮迭起來推波助瀾,使得古典芭蕾原有的線條美通過一系列爆炸式狂奔引發的急速旋轉動作、單腿后抬造型、突如其來的陣怒、防不勝防的崩潰、相互之間的拉扯與失衡等組合,發出了流行歌舞特有的火藥味,結果不僅給觀眾的聽覺、視覺和動覺提供了最大的滿足,而且將其感官刺激和心理能量均推向了最高潮,達到了一觸即發的火候,更使任何人都無法正襟危坐,因而深受各國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喜愛,并因此成為美國喬弗雷芭蕾舞團(1988)等許多著名舞團同年輕觀眾達成溝通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爵士芭蕾舞團在歐美各地也層出不窮,如曾多次來華公演,并令觀眾亢奮不已的加拿大蒙特利爾爵士芭蕾舞團等等。

    ⒐搖滾芭蕾:特指根據搖滾樂,并借助于搖滾舞創作的芭蕾。1960年代,搖滾樂風起云涌,搖滾舞應運而生,迅速地征服了青少年一代,并壟斷了他們的文娛生活,因而自然地喚起了同時代芭蕾編導家們的興趣,比如英國編導家彼得·達雷爾(1929-1987)率先使用甲殼蟲樂隊的搖滾樂,創作了《搖來滾去》(1963),表現出對青少年生活與理念的關注;此外,美國編導家杰拉爾德·阿彼諾(1928-  )根據拉爾夫·霍爾德里奇的搖滾樂創作了《三位一體》(1970),靈感則來自美國國內反對越戰的運動。當然,還有一些編導家使用搖滾樂,純屬是為了利用搖滾樂中節奏性的張力和爆發性的能量,以便為陳舊的古典芭蕾輸入新鮮的血脈,并同時吸引新生代的觀眾群。

    此后,使用搖滾樂與流行文化在西方舞蹈界則蔚然成風,而無論編導家們擁有什么樣的專業背景,比如英國編導家克里斯托夫·布魯斯創作的《公雞》(1991),便使用了早期“滾石樂隊”的音樂,既抒發了自己的懷舊之情,也譏諷了1960年代的青年們那些過激的言行;又如英國新一代編導家麥克爾·克拉克(1962-  ),曾經常使用“性手槍”、“墮落”等搖滾樂隊的崩克音樂編舞,無形中流露出某種強烈的共鳴和互動;而喬弗雷芭蕾舞團根據美國流行歌星普林斯(“王子”,1958-  )的13首搖滾歌曲,委約勞拉·迪恩(1945-  )、查爾斯·莫爾頓(1956-  )、瑪戈·薩平頓(1947-  )、彼得·普奇(1954-  )共4位編導家分段創作的搖滾芭蕾《廣告牌》(1993),則打破了該團的票房記錄。不過,最為撼人心魄的搖滾芭蕾還是法國芭蕾編導大師莫里斯·貝雅精心創作的《生命之舞》(1997)——他在其中,不僅把18世紀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莫扎特(1756-1791)、20世紀英國“女王”搖滾樂隊主唱手弗雷迪·默丘利(19??-1991)和20世紀阿根廷芭蕾表演家喬治·唐(1947-1992)這三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天才變成了當代人隆重祭奠的對象,而且按照不斷遞進的間隔節奏,將5首古典音樂巧妙地穿插于15首搖滾音樂之中,從而成功地將前者的優美空靈融入了后者的壯懷激烈,使我們最終置身于古今共融的理想境界之中。

    12下一頁

    扯蛋

    難過

    支持

    鮮花

    超贊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注我們:中國舞蹈網

    微信號:cndance

    APP下載

    專心、專注、專業

    合作聯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電話:0177-5155-8025

    ©2003-2020  鹽城舞者印象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中國舞蹈網     蘇ICP備1406126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你是我的女人中文字幕高清| 菠萝菠萝蜜视频在线| 波多野结衣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m.jizz4.com| 波多野结衣系列无限发射|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 男生的肌肌桶女生的肌肌|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CHINESE中国精品自拍| 日本最刺激夫妇交换影片|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绿巨人app入口| 国产极品白嫩精品| bt天堂在线最新版在线| 日本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男性玩尿眼玩法| 北条麻妃作品在线观看| 黄色毛片小视频| 国模沟沟冒白浆视频福利| 中文字幕网伦射乱中文|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污视频网站| 雏女强破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麻豆 | xxxx中文字幕|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操|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宅男天堂a在线| 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字幕第一页|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在线观看视频中文字幕| 中国毛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