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舞蹈通史 主講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歐建平 研究員 第五講 第三章 芭蕾舞 第一節 早期芭蕾 ㈠ 來龍去脈(C.1500~1832) 作為“西方文明的結晶”,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可謂順理成章的事情。文藝復興運動賦予人類以沖破中世紀黑暗與壓抑后的熱情與智慧,而意大利流派的芭蕾也因此具有熱情奔放、氣質豪爽、動作舒展、技術高強等總體特征。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席間芭蕾”由意大利的貴族岡卓―奇―波塔承辦,時間在1489年。1533年,當意大利公主卡特琳嫁到法國,曾帶去了一批訓練有素的樂手和舞者。芭蕾就這樣冠冕堂皇地從意大利宮廷步入了法蘭西宮廷,并很快成為法國宮廷上至國王,下到臣僚,自愛自娛自樂、宏揚貴族風范,以及炫耀國力強盛的最好方式。 1661年,法國宮廷根據國王路易十四的詔書,在巴黎創建了皇家舞蹈學院。但最初的宗旨并非是要發展后世這種作為表演藝術的芭蕾,而是要提升皇親國戚們自娛自樂的交誼舞水準。不過,那些由國王欽定的芭蕾大師們充分地利用了這樣一個機緣,更在路易十四濃厚的芭蕾興趣上推波助瀾,從而把芭蕾藝術發揚光大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之上。1672年,路易十四因人到中年,無法勝任難度漸大的表演而退出舞臺,芭蕾大師們則乘勢將所有業余的貴族舞者們趕下了舞臺,進而確保了芭蕾表演藝術可以放開手腳,向著高精尖的境界挺進。 早期芭蕾時期中,首當其沖的成名之作當然是被史家譽為“世上芭蕾第一部”的《皇后喜劇芭蕾》;同是宮廷芭蕾,因為國王擔任主演而傳為佳話的可謂《夜芭蕾》;而最終因走出宮廷,進入為各階層服務的劇場而流傳至今的劇目則是《關不住的女兒》。 芭蕾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一種登峰造極的高度,不得不在歸功于18世紀法國的三大改革家——瑪麗·卡瑪戈、瑪麗·薩萊和讓-喬治·諾維爾。而在意大利,薩爾瓦托雷·維加諾等編導家,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早期芭蕾時期的舞者形象完全不是我們今天心目中的形象,因為穿硬頭腳尖鞋翩翩起舞尚未成為女舞者們的“法定”技藝,男女舞者們的肢體遠不象今天這樣修長,他們的動作遠沒有像今天這樣靈巧。 ㈡ 名家青史 巴爾塔薩·博若耶是法籍意大利編導家、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大約在1535年生于意大利某地,大約在1587卒于法國巴黎。1555年前后,他到達法國宮廷,先后導演了許多大型的演出,尤其是因為在1581年編導了史稱“世上芭蕾第一部”的《皇后喜劇芭蕾》,而被芭蕾史學家們譽為“法國芭蕾舞劇編導第一人”,并認為給《吉賽爾》、《天鵝湖》等后世芭蕾舞劇杰作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芭蕾史上,有位國王可謂功高無量,他就是法王路易十四。1661年,自幼學習芭蕾的他,在獨立執政的第一個十年中,率先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規的芭蕾教育機構——皇家舞蹈學院。如今,在各國依然廣泛使用的手腳的五個位置,以及大量程式化的芭蕾舞姿,是1700年在這里用法語固定下來的,因此,法語至今依然是國際芭蕾圈中普遍使用的“世界語”,而由他主演的宮廷芭蕾舞劇《夜芭蕾》,則成為早期芭蕾的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2002年在法國拍攝的故事片《國王跳舞》中得到了再現。 路易十四的老師叫讓·巴蒂斯特·呂利,這位法籍意大利芭蕾表演家、編導家、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總監1632年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一個富足的磨坊主之家,1687年卒于法國巴黎。幼年時代,他因聰明伶俐且活潑可愛而入選法國宮廷,經過主人的精心栽培和自己的用心學習后,逐步從陪練意大利口語的貼身男仆,成長為多才多藝的藝術家。1653年,他在為《夜芭蕾》作曲和編舞時,不僅為自己創造了嶄露頭角的機會,而且還使法王路易十四因扮演其中的“太陽王”而青史留名,并因此備受寵信。最大貢獻是同法國著名戲劇家莫里哀一道,先后創造了“幕間芭蕾”和“喜劇芭蕾”這兩種早期芭蕾的重要樣式。 皇家舞蹈學院的首任院長是法國編導家和教育家皮埃爾·波尚,1636年生于凡爾賽一個樂舞世家,大約在1705卒于巴黎。波尚自幼接受家傳,12歲便在宮廷芭蕾舞劇《激情蕩漾》(1648)中首次登臺,深得王室寵信,成年后更是舞藝精進,成為國王路易十四的芭蕾教師,與他同臺演出過多部芭蕾舞劇。出任院長期間,他的最大貢獻是將芭蕾流傳至今的五個手腳位置加以規范。 由于各種世俗觀念作怪,此前能在專業舞臺露面者統統都是男性。因此,法國芭蕾表演家拉芳丹小姐因率先登臺而青史留名,便不足以為奇了。這位神秘的女性大約在1655年生于法國,并大約卒于1738年的巴黎。1681年,她在巴黎歌劇院的大舞臺首次亮相,首開女性芭蕾表演藝術之先河的,而劇目則為由呂利作曲、波尚編舞的芭蕾舞劇《愛神的凱旋》。她天生麗質,眉目傳情,身段窈窕,玉潔冰清,為后世的古典芭蕾女演員豎立了楷模。 同是18世紀法國芭蕾的三大改革家,瑪麗·卡瑪戈1710年生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一個西班牙和意大利混血的樂舞世家,1770年卒于法國首都巴黎。在父親的啟蒙下,她幼年登場,10歲時前往巴黎,隨名師學舞,16歲加盟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很快便晉升為女主演,并成為另一位當紅明星M.薩萊的對手。她一生跳過芭蕾舞劇近百部,舞風強勁,風格灑脫,尤其是以率先完成“交織擊腿跳”、“上下擊腿跳”這兩種至今仍為男性專利的腿部擊打動作令世人瞠目結舌,而她最大的歷史功績則是斗膽將女舞者的曳地長裙剪短,確保了她們能夠輕裝上陣,促使芭蕾的表演風范和肢體美學能夠輕盈飄逸地進入了隨后的“浪漫時期”。 瑪麗·薩萊1707年生于一個雜技世家,1756年卒于巴黎。她自幼便開始與胞兄一道,在倫敦的啞劇演出中頻頻登臺,11歲在巴黎首演,隨后則開始在芭蕾名師門下習舞,1727年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女主演,并迅速與卡瑪戈相映成輝。與卡瑪戈的過人精力與輝煌技巧不同,薩萊主要擅長細膩的內心體驗和強烈的戲劇表演,1734年更因在芭蕾舞劇《皮格馬利翁》中根據人物的時代與身份,披掛古希臘樣式的薄紗圖尼克長衫而震驚四座,青史留名。她最大的貢獻是使芭蕾成為富于戲劇真實性和自然表現力的舞臺表演藝術,并身體力行地推行了“還歷史本來面目,讓每個角色穿上符合其歷史真實的服裝”等觀念。 讓-喬治·諾維爾是法國芭蕾的表演家、編導家、教育家和理論家,18世紀最重要的芭蕾改革家,舞蹈史上的“情節芭蕾之父”。1727年,他生于巴黎,1810年則卒于法國的圣日爾曼昂萊。早年,他曾隨巴黎名師學舞,并深受追求戲劇表現的芭蕾改革家薩萊影響,16歲開始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次登臺,此后則在歐洲各地巡演。1754年,他出任巴黎喜歌劇院的芭蕾大師,復排了他最成功的芭蕾舞劇《中國的節日》(1749),神奇的想象與當時盛行的“中國瓷器熱”相吻合,一時成為法國社會的熱門話題。他一生創作芭蕾舞劇150多部,但使其青史留名的卻是1759年用文字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他在其中針砭時弊,強調舞蹈不應是歌劇的附庸,或身體的雜技,而應是情節自然、“沒有對話的戲劇”,因而被英國戲劇界譽為“舞蹈的莎士比亞”。 讓·多貝瓦爾是法國的芭蕾表演家、編導家和教育家,1742年生于法國的蒙彼利埃,1806年卒于該國的圖爾。他從巴黎歌劇院芭蕾舞校一畢業,19歲便加盟了該劇院的芭蕾舞團,10年內陸續出任過性格舞領舞、領銜男主演和芭蕾大師。為實現老師諾維爾的一系列芭蕾改革思想,他1785年前往法國西南部城市波爾多,出任了當地大劇院的編導大師,1789年更首演了其編導生涯中最為成功的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該劇以濃郁的鄉土氣息,描繪了一對青年沖破層層阻撓,結為百年之好的故事,充分展示出多貝瓦爾處理愛情與笑料的喜劇天賦。 在18世紀的法國芭蕾舞臺上,有一個世家可謂非同凡響,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維斯特里家族。父親加埃唐·維斯特里是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領銜男主演,在芭蕾史上素有“舞蹈的上帝”之盛譽,其子奧古斯特·維斯特里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1760年生于巴黎,1842年則卒于這里。隨父學舞后,他12歲登臺便藝驚四座,翌年在父親主演的芭蕾舞劇中扮演愛神,更是一夜走紅。16歲,他加盟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四年內便從獨舞晉升到主演和領銜主演,先后主演了諾維爾等大批名家之作。1781年隨父去倫敦,萬人空巷的精彩演出創造了國會推遲例會的傳奇,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舞蹈第一人”。 薩爾瓦托雷·維加諾是意大利芭蕾表演家和編導家,1769年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個舞蹈世家,1821年卒于米蘭。早年,他曾向當作曲家的叔父學習音樂,首次于羅馬登臺跳舞時扮演的卻是女性角色,后又在法國芭蕾大師諾維爾門下深造。維加諾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芭蕾舞劇,并長期活躍在歐洲各大名城的舞臺上,尤其是臨終前,一直出任米蘭斯卡拉劇院芭蕾舞團的編導大師,為“早期芭蕾”向“浪漫芭蕾”過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與眾不同的是,他大多為自己編導的舞劇作曲,或改編他人的音樂。在編導上,他的獨出心裁則表現在,善于將節奏化的啞劇,有機地融入通常模仿性的手勢和傳統式的舞蹈,從而使整部作品與音樂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㈢ 名作流芳 《皇后喜劇芭蕾》1581年10月15日演出于巴黎盧浮宮波旁宮的巴黎殿,場合是喬耶斯公爵與皇后胞妹瑪格麗特公主的婚禮慶典,編劇L.謝納伊,作曲L.德博利厄和J.薩爾蒙,舞美設計J.潘廷,總導演B.德博若耶。舞劇演出自晚上10點一直持續到翌日凌晨3點半,歷時5個半小時。故事情節則選自古希臘神話中關于美麗女神喀耳刻的傳說。 這部早期芭蕾舞劇可謂意義重大,我們至少可以從中歸納出以下三點:其一,在舞劇的戲劇結構上,它第一次成功地把若干不同的故事情節放到一個完整的戲劇構架之下;其二,在舞蹈與音樂的關系上,它第一次明確地使動作和音樂之間的關系同步起來;其三,在舞蹈的構圖上,它第一次充分地體現出古希臘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格拉斯“幾何能夠表現思想”的觀念,比如大量使用了各式各樣的圓形、螺旋形、三角形和四方形,從而通過無聲的調度語言,表現出消除內亂、安定團結的和平理想。 這部芭蕾舞劇在形式上并非日后這樣的單純,而是包括了朗誦、歌唱和舞蹈等多種成分。它的千古流芳在很大程度上,還得歸功于其場面的蔚為大觀和特技的輝宏效果,特別是那輛巨型的彩車,上面不僅有大量古希臘的神話人物翩躚起舞,而且還有噴泉在源源不斷地噴射著巴黎香水,令在場觀眾無不為之瞠目結舌,并因此而一次性地耗資350萬金路易,可謂法國宮廷娛樂生活紙醉金迷的真實縮影。 《夜芭蕾》1653年2月23日上演于巴黎盧浮宮內的小波旁宮,編劇I.德本塞拉德,作曲J.B.呂利等,編導呂利等,詩朗誦莫里哀,主演呂利、P.波尚和路易十四。這部舞劇開演于日落之際,收場于翌日日出之時,前后延續了12小時之久。劇中人物皆選自神話中發生在夜間的不同故事,演員們均為皇親國戚,而首當其沖者則是年僅14歲、尚未登基的法王路易十四。他因在劇中成功地扮演了“太陽”這個角色,而以“太陽王”的美名永垂青史。整部舞劇的恢弘氣勢與富麗堂皇,尤其是當路易十四扮演的“太陽王”隨著霞光萬丈般的煙火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時的場面,令在座的貴族觀眾們瞠目結舌、嘆為觀止。 《關不住的女兒》1789年7月1日由法國波爾多大劇院芭蕾舞團首演于該劇院,是法國早期芭蕾舞劇中至今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唯一劇目,首演時取名為《稻草芭蕾》,意為表現農民生活的芭蕾,編劇及編導J.多貝瓦爾,音樂為法國當時流行的民歌、民樂以及匿名作曲家作品的集大成。劇情的主線簡單明了,說的是鄉下少女麗莎與同村青年克拉斯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人們對此早就習以為常,可一旦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卻急壞了麗莎的母親西蒙娜。多年來,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如今女兒長大成人,母親自然不愿她日后受窮,因此決定把她嫁給磨房主的傻兒子艾倫,無奈女兒同克拉斯這對兒年輕人好事多磨,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部早期芭蕾舞劇的代表作充分展示出編劇和編導多貝瓦爾在處理愛情和笑料方面的卓越才能,從而使得觀眾中不時爆發出爽朗的笑聲。它在芭蕾史上的重大意義則可概括為三點:一是作為18世紀法國芭蕾改革家J.-G.諾維爾的入室弟子,他發揚光大了“情節芭蕾”的優秀傳統,在全劇中確保了舞蹈既不是歌劇的附庸,也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情節生動、趣味盎然的芭蕾舞??;二是第一次用貴族風范的芭蕾,成功地表現了一個普通農家的故事;三是將地道的民間舞加工改造,搬上了芭蕾舞臺,不僅為整部舞劇增添的農家的氣氛和鄉土的色彩,也為后世“性格舞”模式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