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國際知名舞蹈藝術家、當代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及編舞王媛媛來到廣州,舉辦講座,也為自己即將于5月15日登陸廣州大劇院的作品《蓮》宣傳造勢。這部被譽為“中國當代最性感芭蕾舞劇”的作品,是由中國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金瓶梅》改編而成。因為將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搬上舞臺,這部作品在4年前首演之初,就曾引發外界熱議。在講座之后,王媛媛還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談《蓮》 “它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出現” 廣州日報:在舞臺上呈現潘金蓮與西門慶的故事,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要為潘金蓮說話嗎? 王媛媛:我們并沒有說潘金蓮的好或不好,我認為一個人的好壞要跟當時的生存環境相聯系,這個作品當中,用《金瓶梅》帶出來的是社會問題,你甚至可以看到的是當下的社會。比起表面的東西,我更想表達的是態度,我不希望給大家唯一的標準。 廣州日報:好多人說這部舞劇是“最性感”的當代芭蕾舞?。?/div> 王媛媛:我不排斥“性感”兩個字,因為中國舞蹈的元素、那種身體的美感,本來就是性感的,而且比世界上很多舞蹈都要豐富得多。它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出現,它本身就是一個藝術作品。我也要感謝廣州開放的心態與包容,可以接受這樣一部作品。 廣州日報:你有通過一些影視作品去借鑒嗎? 王媛媛:影視作品完全沒有用,它們展現的都不是我們要在舞臺上表達的問題。我是通過看書、看評論,包括古老的注釋,然后用講故事的方式去呈現。 談編舞 “超過他人理解的,只能是一場秀,打動不了內心” 廣州日報:你近年的作品,中國文學作品的改編占了大多數,有市場方面的考慮嗎? 王媛媛:我認為閱讀與生活是一直存在的,只要它帶給過我靈感,我就會記錄下來。作為一個編舞,不能在最初就去想這個作品是否容易創作或被接受,否則一定會失敗。因為觀眾群不能被預設,比起這些,我認為你首先要被這題材而觸動,而不是去投機取巧。 廣州日報:國外的觀眾怎么看你這些中國題材作品? 王媛媛:我給你舉個例子,之前有部舞劇在國外演出,我事先把幕布寄過去。他們展開的時候,發現一片黑色的幕布上只有一條曲線和一個月亮,但是把一個月夜下山脈的影像全部給表達出來了。這是中國藝術中簡單的留白語言,但是就是這么簡約的就能打動他們。 廣州日報:這樣的舞臺好像與一般人心目中的民族舞蹈不符合? 王媛媛:民族的舞蹈不一定要是民族舞,不一定要花花綠綠的舞臺,越強調這些民族因素,離世界的主流只會越遠。舞蹈就是一個交流的語言工具,你的血液里、文化里都是中國,那么表達出來的就一定是中國的。那些超過他人理解的,只能是一場秀,注定打動不了別人的內心。 談選秀 “舞蹈需要一個團隊,不是一個明星可以完成的” 廣州日報:這幾年舞蹈選秀節目也挺火的,怎么看? 王媛媛:有電視媒介這樣的大眾平臺讓人看到舞蹈非常好,他們更多只是一個娛樂。上面也有好的舞者,但是電視就是一場秀,你要是成為了明星,碰觸娛樂圈,就離開了舞蹈圈,這是個矛盾的事。 舞者的圈子里誘惑也挺多,能留下跳舞的少之又少。舞蹈需要一個團隊,需要服裝、導演、設計,才能有個劇院的舞臺,這不是一個明星可以完成的。而且我相信那些舞者即便通過商演得到薪酬上的某種平衡,但內心的滿足感也只能通過舞臺獲得。 廣州日報:你的團員是怎樣的? 王媛媛:我們是純粹靠劇場演出存活的團體,不接任何商演,我們的團員更多是從當舞蹈老師去獲得一種經濟上的收入,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的排練。就像每一個作品開始排練之前,我們都會拿出幾天,讓團員們去讀原著、讀劇本,讓他們自己從中尋找靈感,然后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相信這在國內任何一個舞團都不可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