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舞蹈通史 主講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歐建平 研究員 第七講 第一節 現代芭蕾 ⒈來龍去脈(1909~1977) 20世紀初葉,當古典芭蕾在俄國達到鼎盛時期后日落西山時,其內部有一批不滿于保守現狀的精英們開始摩拳擦掌。他們在自己的國家無法實現芭蕾改革的種種理想,只能隨俄國芭蕾經紀人謝爾蓋·佳吉列夫,以“俄國芭蕾舞團”的名義,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巴黎,用大批清新別致、富于創意的新作品,為整部芭蕾史開拓出一個“現代芭蕾”的嶄新紀元。 20世紀是人類大覺醒的時代,也是人口爆炸、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的時代。對舞蹈而言,它則是一個作品爆炸的時代,在原有的“戲劇芭蕾”基礎上,誕生了完整的“交響芭蕾”和“心理芭蕾”這兩個新的舞蹈品種。 為了廓清這個大師輩出、杰作不斷的現代芭蕾時期,我依據不同年齡與輩分、風格與特征,將它再細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⒉名家青史 早期階段: 在這場芭蕾風暴中,首當其沖的蓋世英雄非S.佳吉列夫莫屬,而先后在他手下工作的五大編導家M.福金、V.尼金斯基、L.馬辛、B.尼金斯卡、G.巴蘭欽,則屬于現代芭蕾早期的代表性編導家,而先后在該團供職過的表演家A.巴甫洛娃、教育家E.切凱蒂、教育家和舞團團長M.蘭伯特和編導家和舞團團長N.德瓦盧娃,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與此同時,在俄羅斯和前蘇聯,現代芭蕾同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著,代表人物中包括了編導家A.高爾斯基、F.洛普霍夫、K.格列佐夫斯基和教育家A.瓦岡諾娃。 身為俄國芭蕾史上最重要的經紀人,古典芭蕾的傳播者與現代芭蕾的奠基人,謝爾蓋·佳吉列夫1872年生于俄國諾夫哥羅德,1929年卒于意大利威尼斯。貴族出身使他有可能從小生活在藝術氣氛濃厚的首都圣彼得堡,而繼母則與俄羅斯樂圣P.I.柴科夫斯基沾親帶故。大學期間,他專攻法律,后隨名師遍學過聲樂、作曲和美術評論,但成績平庸,只能另謀出路。1899年,他創辦了《藝術世界》雜志,五年間為俄國美術、工藝美術、美術新書、音樂會和芭蕾舞的評論提供了重要的陣地,并為西方藝術新潮傳入俄國架設了橋梁。1909年,他率自己的俄國芭蕾舞團赴巴黎公演,由此宣告“現代芭蕾”的應運而生。20年的歷程中,他以其犀利的藝術眼光和卓越的組織才華,培養了M.福金、V.尼金斯基、B.尼金斯卡、L.馬辛、G.巴蘭欽、S.李法、L.沃西科夫斯基、A.波爾姆、A.多林、A.巴甫洛娃、T.卡爾薩文娜、A.丹妮洛娃、A.馬科娃、N.德瓦盧娃、M.蘭伯特等隨后壟斷了整個歐洲舞壇長達半個世紀的芭蕾精英,吸引了I.斯特拉文斯基、S.普羅科菲耶夫、M.拉威爾、C.德彪西、E.薩蒂、M.德法拉、D.米約、F.普朗克、A.貝努瓦、L.巴克斯特、N.羅伊里奇、B.畢加索、H.馬蒂斯、M.勞倫生、A.德朗、G.勃拉克、M.郁特里羅、G.契里柯等當時音樂和美術界的開路先鋒,并使他們精誠合作,共推出芭蕾作品多達68部,創造了名副其實的“佳吉列夫奇跡”,更完成了20世紀前期的整部歐洲現代藝術史。 米歇爾·福金被譽為“現代芭蕾之父”。1880年,他生于圣彼得堡一個商人之家,1942年卒于美國紐約。九歲那年,他在熱愛演藝的母親影響下,考入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學校,18歲畢業時加盟該劇院,并跳級出任獨舞,六年后晉升為首席主演。古典芭蕾的停滯不前使他立志從事編導,1904年向劇院斗膽提出芭蕾改革的主張,而由他編導的獨幕芭蕾舞劇《阿爾米達之宮》(1907)則為其奠定了編導家的地位。1907年,他為A.巴甫洛娃創作了20世紀最著名的女子獨舞《天鵝之死》。1909年,他應邀以首席編導家的身份,隨佳吉列夫俄國芭蕾舞團赴巴黎演出,先后推出17部新編的芭蕾作品,其中的《仙女們》(1909)作為“芭蕾史上第一出無情節的芭蕾”,被史家譽為“現代芭蕾的處女作”,而《天方夜譚》(1910)、《火鳥》(1910)、《玫瑰花魂》(1911)和《彼得魯什卡》(1911)則被看作是現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1914年,他在倫敦的《泰晤士報》上,公開發表了著名的《現代芭蕾宣言》;他在其中嚴厲抨擊了古典芭蕾后期的種種弊端之同時,也給方興未艾的現代芭蕾提出了五項編導準則:第一,這種新型芭蕾不應去編排現成或即定舞步的組合,而應在每一次的創作中,都根據主題的需要,去創造相應的新形式,以此為表現某個特定的時代服務,體現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第二,啞劇手勢只有在表現戲劇的情節時,才能出現在新型芭蕾中,否則便毫無意義;第三,程式化動作只有在重現某種時代的風格時,才能出現在新型芭蕾中,否則便屬于堆砌;第四,組舞和群舞應在新型芭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同獨舞一道為表現整部作品服務,而不應繼續扮演裝飾性的角色;第五,新型芭蕾提倡舞蹈與其他姊妹藝術建立起平等互利的關系,既不作音樂和舞美的奴隸,也不把自身的條件和特點強加給音樂和舞美,而是確保彼此都享有充分的創作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