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階段: 《斯巴達克》也是一部氣勢恢弘的芭蕾舞劇,包括了四幕九場,屬于前蘇聯現代芭蕾舞劇的晚期代表作,1968年4月9日由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公演于該劇院,編劇N.沃爾科夫,作曲A.哈恰圖良,編導Y.格里戈洛維奇,布景與服裝設計S.維爾薩拉澤,斯巴達克由V.瓦西里耶夫扮演,弗律吉雅由E.馬克西莫娃扮演,克拉蘇由M.利耶帕扮演,克拉蘇之妾愛吉娜由N.季莫菲耶娃扮演。舞劇主要取材于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同名長篇歷史小說,描寫了發生在公元前73年古羅馬帝國衰敗期一個真實而慘烈的故事,但在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的設置上亦有所增刪。主要情節線索是:眾多的色雷斯奴隸為了滿足貴族們的血腥嗜好而紛紛喪命于角斗場上;為了根除各種非人待遇,重新獲得人身自由,他們在奴隸義軍領袖斯巴達克的身先士卒之下浴血奮戰,同以克拉蘇為首的羅馬軍團展開了這場聲勢浩大、氣壯山河的正義戰爭。盡管最后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他們為自由而戰的精神卻永垂千古,為后人所銘記,所傳頌,所欽佩,所感動……格里戈洛維奇的版本之所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就在于他將前蘇聯的“戲劇芭蕾”與“交響芭蕾”這兩大傳統融會貫通,從而確保了喜歡看“戲”的觀眾能夠在起伏跌宕的戲劇沖突中過盡戲癮,而熱衷看“舞”的觀眾亦能在神采飛揚的動作張力中心滿意足。精彩的舞段首先應舉《斯巴達克的獨舞》為例,并且每幕均有,而全劇的獨舞則共有九段之多;編導家在舞與情的關系上,盡可能地去為情設舞,以舞帶情,確保了在每個感情的激越處,標題人物斯巴達克都能有與之相得益彰、技巧高難的精彩舞段,以便去宣泄內心深處的獨白,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并突出陽剛之氣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男女主人公《斯巴達克與弗律吉雅的雙人舞》也做到了每幕均有;編導家通過對男女之情在生離死別之際的盡情抒發,為奴隸領袖斯巴達克塑造出更加豐滿動人的正面形象;舞段中還大量地借用了雜技和技巧的高難動作,不僅將男女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感表現得酣暢淋漓,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古典芭蕾雙人舞原有的托舉技巧。在群舞的創作方面,該劇則可謂登峰造極,比如第一幕的《40位奴隸的男子大群舞》,充分地表現了眾多的奴隸們在斯巴達克的號召下揭竿而起,砸碎鎖鏈,奔向自由時的火樣激情,以及為爭取徹底解放而殊死搏斗的堅定決心;這個大型男子群舞的規模之巨,氣勢之大,可為空前絕后,為徹底改變芭蕾舞臺上積重難返的陰盛陽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奧涅金》是一部由三幕六場構成的芭蕾舞劇,屬于德國現代芭蕾舞劇的晚期代表作,1965年4月13日由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首演于當地的巴登-符滕堡州立劇院,編劇與編導J.克蘭科,音樂P.I.柴科夫斯基,配器K.H.施托爾茨,布景與服裝設計J.羅斯,浪子奧涅金由R.巴拉扮演,少女達吉婭娜由M.海蒂扮演,軍官連斯基由E.馬德森扮演,達吉婭娜的妹妹奧爾佳由A.卡爾德斯扮演。舞劇的情節取材于19世紀俄國大詩人A.普希金的同名詩體小說,音樂根據舞團董事會的意見,選自自俄國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若干小作品,而非他的同名歌劇音樂。這是一個俄國鄉村的富豪之家,全家人正在為大女兒達吉婭娜準備生日宴會,而小女兒奧爾佳的未婚夫連斯基則帶來了奧涅金這位風度翩翩的年輕紳士。天真無邪的達吉婭娜對奧涅金一見鐘情,但玩世不恭的奧涅金卻不僅粗暴地當面撕毀了達吉婭娜的情書,而且故意與奧爾佳調情,致使達吉婭娜的身心受到莫大的傷害。萬般無奈中,她嫁給了忠厚老實的公爵格雷明,卻因禍得福來到了圣彼得堡,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十年光景轉瞬即逝,奧涅金在飽經滄桑且心力憔悴之后,于格雷明公爵的家庭舞會上邂逅了達吉婭娜。他悔恨交加,頓覺當年失去的愛情堪稱為無價之寶,并瘋狂地追求已成為貴夫人的達吉婭娜。但達吉婭娜迅速地從愛欲和情感的搏斗中清醒過來,毅然決然并以牙還牙地撕毀了奧涅金的情書,然后忍痛令他離開。奧涅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愛情在燃燒,第一次低三下四地撲倒在了一個女人的腳下乞討愛情,但無濟于事,因為這一切都來得太晚。芭蕾舞劇《奧涅金》的成功就在于將古典芭蕾的技術與現代舞的觀念完美地融成了一體,充分體現了“為情造舞”的編舞原則,因而對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語言作了較大突破,尤其是奧涅金與達吉婭娜那三段感人肺腑的雙人舞,始終是情與舞交相輝映,劇與舞水乳交融的,而不像古典芭蕾舞劇那樣,輝煌的舞段永遠炫耀的只是那完美的先天條件和高難的肢體技術,而缺乏充沛的感情動力和強烈的戲劇張力。 《梅雅靈》也是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大型芭蕾舞劇,包括了序幕加三幕和尾聲,屬于英國現代芭蕾舞劇的晚期代表作,1978年2月14日由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演于倫敦考文特花園的皇家歌劇院,編劇G.弗里曼,音樂F.李斯特,改編與配器J.蘭奇貝里,編導K.麥克米倫,布景與服裝設計N.喬治亞迪斯,奧匈帝國的加冕王子魯道夫由D.沃爾扮演,女男爵瑪麗·維特賽拉由L.西摩爾扮演,公主斯特凡妮由W.埃利斯扮演,女伯爵瑪麗·拉麗什由M.帕克扮演。舞劇取材于19世紀末奧匈帝國加冕王子魯道夫真實的自殺事件,基本的情節線索從17歲的女男爵瑪麗·維特賽拉在維也納近郊海利根布盧特一個偏僻墓地的葬禮開始倒敘,而核心人物則是魯道夫。魯道夫一貫惟我獨尊、尋花問柳、歇斯底里、喜怒無常,性病和吸毒導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帝國的需要迫使他與比利時公主斯特凡妮結為政治夫妻,青春亮麗的女男爵瑪麗·維特賽拉使他一見鐘情并不可自拔,對匈牙利獨立運動的同情使他遭到朝野反對,并因此登基無望;而瑪麗則是個浪漫癡情、孤芳自賞的貴族少女,更滿心希望能通過與加冕王子的私通甚至徇情,去提高自己和家族的社會地位……這一切均勢必被宮廷當作傷風敗俗與陰謀背叛,并受到強烈的譴責;而這些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經過反復的惡性循環,便最終導致了魯道夫王子1889年1月31日在維也納南郊一座名為“梅雅靈”的皇家獵舍中,先后開槍打死了瑪麗和自己。《梅雅靈》這部悲劇的與眾不同,就在于男女主人公的不完美——他們在性格和舉止上的種種缺陷自身,便足以推動著舞劇的情節向著悲劇的結局不可挽回地挺進,令人心痛欲碎的同時,亦發人深省,從而使這部驚艷凄美的傳世之作包孕了令人心悅誠服的道德教化功能。編導家以此為根據,分別為魯道夫同斯特凡妮公主、斯特凡妮的妹妹路易莎公主、母后伊麗莎白、舊日情人瑪麗·拉麗什女伯爵、女男爵瑪麗·維特賽拉等五位女性創作了多達七段的雙人舞,堪稱芭蕾舞劇史上雙人舞的數量之最,而感情變化的范疇之大也可謂前無來者——從無盡的情欲、無度的放縱、無情的傷害、無聊的戲弄變成了樂極生悲,推動了全劇戲劇沖突的起伏跌宕,舞蹈動作力度、幅度和難度的登峰造極,進而使得這些舞段成為芭蕾史上“為情設舞、情舞交融”的典范之作。這些雙人舞對于領銜男主演在體力和心理兩方面的承受力和表現力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并因而成就了幾位出色的芭蕾表演家,如先后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出任男主演的英國舞蹈家S.杰夫里斯、加拿大舞蹈家W.伊格靈、前蘇聯舞蹈家I.穆罕默多夫。 《卡門》是一部獨幕五場的芭蕾舞劇,屬于法國現代芭蕾的晚期代表作,1949年2月21日由巴黎芭蕾舞團首演于倫敦的王子劇院,音樂G.比才,編劇與編導R.佩蒂,吉普賽女郎卡門由R.讓邁爾扮演,軍官唐霍塞由佩蒂扮演,斗牛士特雷多由S.佩羅扮演。舞劇的情節線索基本上來自法國作家P.梅里美1845年的小說和法國作曲家比才1875年的歌劇,簡明扼要地講述了吉普賽女郎卡門先后愛上了英俊瀟灑的軍官唐霍塞和彪悍驍勇的斗牛士特雷多,但終因唐霍塞的妒火衷燒而被刺身亡的慘烈故事。這部中型芭蕾舞劇在首演之夜便一炮打響,博得公眾和舞評家們的一致贊賞,其舞-劇并舉的結構與悲喜交加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佩蒂為夫人讓邁爾-卡門與自己-唐霍塞創作的《臥室雙人舞》,因大膽的性愛暗示滿足了各國觀眾在二次大戰中壓抑太久的激情,而贏得了巨額的票房,并使得這部舞劇成為他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更使整個舞團能夠迅速應邀前往紐約公演。 《波萊羅》是一出獨幕的交響芭蕾,屬于法國現代芭蕾的晚期代表作,1961年1月10日由比利時20世紀芭蕾舞團首演于布魯塞爾莫奈皇家劇院,音樂M.拉威爾,編導M.貝雅。“波萊羅”本是西班牙的三拍子民間舞,節奏松散而消閑,常在酒吧的餐桌上表演,可謂十足的聲色享樂;據說1780年因舞蹈家S.塞雷佐載歌載舞,并同時手擊響板,把它當作方丹戈舞的變種跳出來之后而廣為流傳。1928年,其舞曲經法國作曲家拉威爾改編后登上“嚴肅音樂”的殿堂,并由俄國編導家B.尼金斯卡搬上了芭蕾舞臺,女主演是異國情調十足的俄國美女明星I.魯賓斯坦。作品的背景是西班牙的歌舞酒巴,而魯賓斯坦則像吉普賽女郎那樣,在一張桌子上酣暢淋漓地手舞足蹈,并用不斷遞增的激情與張力,將男性圍觀者們從垂涎欲滴刺激到躍躍欲試的癲狂狀態。可惜這個版本未能流傳至今。但這部只有15分鐘長度的芭蕾舞曲卻為拉威爾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并被認為是一位古典作曲家筆下最為喧囂的“情調音樂”,其主要特點是一個主題在C大調上節奏不變地持續反復,但強度卻不斷遞增,直到最后出現那個驚天動地的高潮。這部音樂作品后來曾由法籍俄國編導家S.李法、法國編導家貝雅搬上了芭蕾舞臺,其中最具震撼力并流傳至今的則是后者。貝雅的這個版本在對拉威爾音樂進行視覺化上堪稱典范。它在內容上相似于尼金斯卡,但在動作上更趨簡練,沒有精心設計的布景和服裝,只有一位女演員和40位男演員分別在一張碩大的圓桌上下,隨著音樂的旋律、節奏與和聲,初而異步,繼而同步地跳舞,因而也更加強烈。而音樂在力度、速度上的層層遞進,則不斷驅使著全體舞者們在動作的力度、速度甚至幅度的起伏跌宕和張弛對比上,作出最直接,也是最本能的反應,直到最后,桌上的女子獨舞在男子群舞的圍攻下徹底崩潰而告終。這部作品不僅展現出芭蕾舞臺上難得一見的陽剛之氣,而且對動作編排的循序漸進與整體結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為女子獨舞在腿腳上精心設計的持續墊步,足以讓整個作品的三拍子節奏清晰可見,并在客觀上左右著其它部位動作的起伏跌宕,同時又為上身動作設計了從手指到手臂逐步引發到軀干的動作流程,以及安排40位男子群舞從圓桌四周的椅子上分批起身,按照2+2+4+8的級數關系遞增人數,反復變奏著獨舞演員的動作,最后則用24人一擁而上等處理方式,均顯示出編導家超乎尋常的身體感覺和高度縝密的理性邏輯,故而成為貝雅舞團的看家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