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高爾斯基是“前蘇聯現實主義戲劇芭蕾的奠基人之一”,1871年生于圣彼得堡,1924年卒于莫斯科。1880年,他就讀于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學校,1889年畢業時加盟該劇院的芭蕾舞團作演員,1895年晉升為獨舞演員,翌年開始作為芭蕾大師P.熱德特的助手從事教學,并以舞譜專家V.斯捷潘朋友的身份,確保了這個舞譜體系完整地進入了該校的教學。1898年,他前往莫斯科大劇院,根據舞譜記錄的圣彼得堡版本,復排了《睡美人》。1989年,他在使用舞譜記錄了自己的創作之后,為芭蕾舞學校的日場演出編導了《克洛林達》和《山中仙女之王》。1900年,他正式遷居莫斯科,出任了大劇院芭蕾舞團的主要演員和排練教師,同年復排了自己版本的《唐·吉訶德》,由此實現了其在大型“戲劇結構-情節芭蕾”舞劇方面的創作理想。1901年,他復排了《天鵝湖》和《小駝馬》,翌年又編導了《古杜爾的女兒》(即以往的《愛絲美拉達》和后來的《巴黎圣母院》)。其他作品有《魔鏡》、《法老的女兒》(均為1905)、《練習曲》(1908)、《薩拉姆波》(1910)、《愛來得快》(1913)、《歐尼斯與彼得羅尼厄斯》(1915)、《第五交響曲》(1916)、《斯坦卡·拉金》(1918)、《莎樂美之舞》(1921)、《愛神丘比特》(1922)和《維納斯壁畫》(1923),以及復排的大批經典芭蕾舞劇。1911年,他在倫敦的阿爾哈姆布拉劇院,為隆重的加冕典禮,上演了芭蕾《舞蹈之夢》。前蘇聯的芭蕾史學家們公認他作為芭蕾改革家的歷史地位“不低于福金”。 費多爾·洛普霍夫1886年生于圣彼得堡,1973年卒于列寧格勒。作為俄國-前蘇聯的芭蕾表演家、編導家和教育家,前蘇聯現代芭蕾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同樣就讀于馬林斯基劇院的芭蕾舞學校,1905年畢業時加盟該劇院的芭蕾舞團,成為該團杰出的性格舞演員之一。1909年,他前往莫斯科,隨A.高爾斯基深造。作為舞者,1910年曾隨巴甫洛娃前往美洲巡演,但一生的主要時光仍是在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度過的,并曾于1922-1930、1944-1947、1955-1958年,三度出任該團團長。其青史留名的主要業績則是在1921年,與理論家Y.斯洛尼姆斯基攜手,舉辦了“青年芭蕾舞團的夜間系列演出”,為新一代編導家的脫穎而出提供了自由的空間。1931到1936年,他還出任過列寧格勒小劇院芭蕾舞團的首任團長。作為編導家,他自1916年開始編舞,在同輩人中成為開舞蹈新風的先鋒派編導家之一,因而每每引起爭議,但依然以“為編導家創作的編導家”這種身份而備受尊重。與此同時,他也享有“古典傳統守護者”之盛譽,因為由他復排的《睡美人》、《雷蒙達》、《胡桃夾子》、《假面舞會》、《葛蓓麗婭》、《天鵝湖》等經典芭蕾舞劇歷來為人所稱道,并流傳至今。此外,他還新編了《火鳥》(1921)、《舞蹈交響曲》(又名《偉哉蒼穹》1923)、《紅色旋風》(1924)、《冰美人》(1927)、《雷電》(1931)、《閃光的溪流》(1935)、《塔拉斯·布爾巴》(1940)和《展覽會上的圖畫》(1963)等作品。作為教育家,他自1962到1967年曾出任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編導系主任,并出版了《偉大的創造——〈舞蹈交響曲〉》(1923)、《芭蕾之路》(1925)、《芭蕾60年》(1966)和《編導自白》(1971)共四部專著。 卡西揚·格列佐夫斯基俄國-前蘇聯現代芭蕾歷史上的又一位重要的芭蕾表演家、編導家和奠基人,1892和1970年生卒于莫斯科。他曾先后學舞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09年畢業時加盟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翌年調入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他常為N.巴列夫的“蝙蝠歌舞酒吧”編舞,因長期大膽推出實驗性頗強的作品,并在其小型作品中大量使用變形動作而獨樹一幟,備受矚目,由此極大地鼓舞巴蘭欽等新一代的編導家。1920年代初,他為自己的莫斯科室內芭蕾舞團創作了《莎樂美》、《牧神》(均為1922)等作品,并根據俄羅斯作曲家斯克里亞賓、普羅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編導了不少頗有爭議的舞蹈,如《純舞蹈練習曲》(1923)、《美男子約瑟夫》《1925》、《旋風》(1927),最后導致自己不得不辭職。但他的才華依然確保了自己能在不同場合,繼續從事各類創作,其中包括在莫斯科音樂廳編排的輕歌舞。作為出身于兩大古典芭蕾舞團的編導家,他當然也曾奔波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這兩大舞蹈之都,以及哈爾科夫、名斯克、杜尚別等其他前蘇聯的城市,重編和新編過一些屬于主流的作品,如《波洛伏齊人之舞》(1933)、《睡美人》(1935)、《巴赫齊薩拉伊淚泉》(1939)、《兩朵玫瑰》(1940)、《斯克里亞賓組曲》(1962)、《雷里與梅吉南》(1964)等等,并出版了專著《俄羅斯民族舞的各種形式》(1964)。 阿格麗彼娜·瓦岡諾娃不僅是俄國芭蕾表演家、教育家、舞校校長和舞團團長,更是俄羅斯古典芭蕾的集大成者和前蘇聯現代芭蕾的奠基人。1879年,她年生于圣彼得堡,1951年卒于列寧格勒。在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學校,她師從諸位芭蕾名師,18歲畢業時加盟該劇院芭蕾舞團,可惜長期懷才不遇,其超人的技術天賦無人賞識,直到告別舞臺前才晉升為女主演。1919年起,她先后在母校(當時已易名為列寧格勒芭蕾舞校)任教員和校長,主要教授提高班和教學法,并在集大成的基礎上發展出“瓦岡諾娃芭蕾教學體系”,編寫出教材《古典芭蕾基礎》(1934),培養出M.謝苗諾娃、G.烏蘭諾娃、T.維切斯洛娃、N.杜金斯卡婭、A.謝列斯特、I.科爾帕科娃等大名鼎鼎的芭蕾表演家和V.沃爾科娃等成績顯赫的芭蕾教育家,影響則遍及全世界,尤其是前蘇聯和各個東歐國家。1957年,該校易名為“瓦岡諾娃舞蹈學校”,以表彰她在芭蕾教育上的卓越成就。此外,她還積極參與創作了《巴黎的火焰》(1932)、《巴赫奇薩拉伊的淚泉》(1934)這兩部前蘇聯現實主義芭蕾舞劇的代表作,全力復排上演了《天鵝湖》(1933)、《艾絲美拉達》(1935)這兩部經典芭蕾舞劇的代表作,并親自動手編排了許多展示性的小作品,為俄羅斯與前蘇聯優秀芭蕾傳統的承上啟下作出了卓越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