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實習記者王婷舒報道】近日,倫敦Sadler’s Well劇院三層座位之多的大廳座無虛席。盛裝出席的觀眾在座位上焦急的等待著幕布揭開的那一刻。來自中國廣西南寧的藝術舞團將為觀眾帶來一部美麗的舞劇《逐夢天涯》,演員們用舞蹈和音樂講述壯族感人至深的民間傳說。 史詩般的雄渾又兼具細膩情感 《逐夢天涯》大型舞劇是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旗下國際演出品牌“中華風韻”系列中其中一部,此次將走訪歐洲五個國家巡演14場,英國為巡演的首站,在1月30日和31日為英國觀眾帶來三場演出。舞劇的地點選在每個國家文化演藝最中心地帶,倫敦規格最高的舞蹈劇院Sadler Well’s劇院自然成為這部視聽盛宴的最佳選擇。 該舞劇改編自壯族民間傳說故事《媽勒訪天邊》(注:“媽勒”為壯語的“母子”),講述了一個既古老又年輕而流傳至今的勇敢傳說:很久以前壯族人生活的地方被陰暗和寒冷籠罩,但傳說在遙遠的天邊有一個光明而溫暖的太陽。為了尋找天邊的太陽,老人、年輕人、小孩兒爭相自薦去冒險為族群尋找光明。最終一位美麗的孕婦承擔了這個艱巨的使命。她穿越高山、叢林、河流,在路途中生下了兒子“勒”。孕婦漸漸的老去,孩子長大繼續母親未完成的使命,獨自跋涉。他遇見了心愛的女孩,經歷過迷茫、痛苦,但最終攜自己愛的人一同找到天邊的太陽。 來自廣西的優秀舞者們用豐富生動肢體語言將故事娓娓道來;舞臺上配合著五彩變換的燈光,一會兒似陰云密布,一會兒似皓月當空;舞劇的音樂也隨著情節的推進,壯族人們歡聚時歡喜明快,送別孕婦踏上征程時綿長憂傷又充滿希望,路途兇險時揪心刺激,誕下孩子時大自然也為之雀躍......再加上演員服裝色彩斑斕,帶有典型民族特色同時加入自然元素,全劇帶給觀眾的既有史詩般的的雄渾,又有絲絲入扣細膩情感:母子之情,愛人之情,民族之情。 演員的精湛舞技和充滿情感的表演將人物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當母親在兒子懷中去世時,男孩痛徹心扉的情緒通過表情與肢體傳達,配合哀傷的笛聲,不少觀眾潸然淚下;男孩與自己心愛的姑娘二人獨舞,僅通過一張椅子表現熱戀的青年萌動又害羞的情愫;當男孩幡然醒悟自己在愛情中沉浸太久,毅然離開女孩獨自跋涉時,一段無聲無配樂的表演表現出男孩精力耗盡但還在咬牙向光明前進,全場鴉雀無聲。 30日當晚演出結束后,觀眾們的反響也非常熱烈。來自國內的趙先生攜一家三口來看演出,表示對演出意猶未盡,舞美做的非常出色。當地外國觀眾之一Ashta此次受到與自己公司合作的中國公司邀請來看演出,她表示非常喜歡劇中的音樂,服裝也格外美麗,“這次演出為中英文化交流年的活動開了很精彩的頭”。 當晚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院長單桂秋林女士及研究院各位成員也觀看了此次演出。單桂秋林女士說:“這次表演非常出色,國內演出的標準越來越高,已經和世界水都不分上下,我感到非常驕傲。海外很少有這種機會,所以我希望更多文化演出能來(訪問),給海外生活的華人華僑以及主流社會的西方人士以機會了解我們中國傳統文化。” 海選英國演員加入舞蹈團隊 此次演出除了美輪美奐的舞美燈光效果讓觀眾震撼以外,還加入了一個創意讓整部劇增添活潑氣氛——當地演員的參演。與往年訪歐美的舞劇不同,《逐夢天涯》在每個到訪的國家海選出兩位當地演員加入舞蹈團隊,而此次在倫敦選出的是意大利男孩Joe和希臘女孩Eleni。 本報記者特地在正式演出前一天去觀看了彩排并采訪到了兩位年輕舞蹈演員。Joe和Eleni都是21歲,在舞蹈學院畢業后開始參與各種舞蹈的演出。他們告訴記者自己是在一個叫做dance opportunity的網站上看到演出廣告招聘,填了申請。海選是在前一天(1月28日)舉行。兩個人從最終十位候選舞蹈演員中脫穎而出。29日是他們的第一次參與彩排。30日便是第一場正式演出。 對于時間的緊迫,在倫敦當代舞蹈學校畢業的希臘女孩Eleni說她有一些緊張但還是非常激動。她說:“我以前學的是芭蕾,但是這個舞蹈有許多胳膊手腕的動作,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一個舞蹈環境。”Eleni演出的角色是一朵花,代表壯族的姑娘。她小時候學過一些中文,非常喜歡漢字的書法,也看過很多中國舞蹈的錄像。“我非常開心能被選中,對我來說是一個更加了解中國文化的好機會。從服飾、動作上都學到很多東西。” Joe從意大利來到倫敦剛三個月,在此之前他在意大利學了6年的芭蕾。此次演出是他第一次在倫敦的演出,也是第一次登上這么大的舞臺。對于故事的理解,他說這是一個關于太陽、生育和恩賜的故事,他在其中的角色是一個父親。“我很喜歡故事探討生育的意義,并且將意義與太陽相聯系在一起,這在我的意大利文化中也能找到相似元素。”他希望自己能盡快進入這個角色,因為第二天就是正式演出,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演出讓觀眾理解這個故事,“如果你無法通過你的身體向觀眾傳達你所講述的故事那么你就不是一個好的舞者”。Joe說他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的文化背景,希望能一直參與這個團隊跟他們去巡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