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芭蕾教學過程中感到,目前一些院校的芭蕾教學理念中,芭蕾最重要的技能技巧是旋轉和跳越能力展現,在對于學生身體技巧技能的訓練中,往往過度地重視學生旋轉和跳越能力訓練,所以在芭蕾基本訓練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非常重視旋轉和跳越能力的練習,由于過度疲勞的訓練往往阻礙學生旋轉和跳越能力的發展。 我個人認為,教學中教師們的諸如此類想法恰恰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大敵 1、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發展芭蕾學習者跳越能力的主要途徑有兩條:其一,增加參與活動肌纖維的數量。一般人活動時只有60%左右的肌纖維參與,通過科學的芭蕾基本跳躍訓練可以改善神經沖動的發放,使參與活動的肌纖維達90%,將肌肉力量提高30%以上。其二,使肌肉中磷酸原(ATP-CP)的籌備量增加,通過有針對性的芭蕾基本跳躍訓練練習,可促成肌蛋白的進一步合成,增加肌纖維能量的存儲,使收縮力量加大,從而提高芭蕾習舞者的跳躍能力。 2、合理控制芭蕾習舞者的舞動神經元的興奮度。采用分解有針對性的方法,將芭蕾基本訓練中復合跳躍組合,分解成若干元素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例如:在進行“龍門大卷”這一復合跳躍訓練時,可將此復合跳分解成“龍門大卷”、“ 龍門大卷”和“腳腕子力量”(更準確地說是踝關節的爆發力)等三個訓練部分。在這里踝關節是訓練的重點。因為芭蕾中幾乎所以的跳躍、旋轉和所謂的力度都是以踝關節的力量為基礎。在有一定的抗阻力條件下,進行針對踝關節的專項訓練對舞蹈者跳躍素質有極大的幫助。在實際訓練應用時,一般采用中等的負荷量(大約為本人最大負荷量的70%)進行訓練效果最好。以這樣的負荷進行踝關節力量訓練,芭蕾習舞者體內舞動神經原只產生中等程度的興奮,有助于改善舞動中樞間的協調關系,不易疲勞,還可進行多次重復練習。 3、以芭蕾者的跳躍種類的特性確定練習速度。不同種類的跳躍發力速度不同,其發展目標也不同。例如:在發展芭蕾舞蹈者日呆巴特爾一周這一連貫技巧時,快速的踝關節蹬地爆發力時此動作技巧成功的關鍵,只有強大的蹬地爆發力才能使身體獲得足夠的騰空高度,才有利于空中轉體。既:爆發力=力量 技巧。因此,要想攻克日呆巴特爾一周這一連貫技巧,就必須考慮輔助訓練的力量和速度,這里又涉及到踝關節的爆發力問題,其經驗是:在發展爆發力時采用小負荷的快速舞動訓練方法,著重提高舞動中樞的同步作用和改進舞動中樞之間的協調關系。發展“單、雙、三”舞蹈者耐力時則應強調重復次數。 4、芭蕾習舞者的適宜練習頻度。在進行跳躍練習初期,以隔日練習效果為好,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 5、注意性別和年齡特點。少年兒童時期,尚未完成骨化過程,骨骼的彈性較好,但堅固性差,不宜做長時間的靜止和大負荷的跳躍練習,以免骨骼變形。一般安排些小跳組合練習,也可進行一些強度不大的中跳或簡單的大跳練習。 6、注意控制芭蕾習舞者跳躍能力的增長速度頻率。跳躍能力的增長曲線與消退曲線基本一致,快速增長的彈跳力量,保持時間短,消退快,而緩慢增長的彈跳力量,能夠發展到較高水平,且保持時間長,消退慢。舞者想要保持已經發展的跳躍水平,一周內要進行有計劃分次訓練即可。這樣就年保持跳躍能力的增長曲線與消退曲線基本一致。提高學生跳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