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學習舞蹈的時候,總會說,這個人的舞蹈感很好,那個人跳舞缺少舞蹈感,舞蹈感是什么呢?它好像是看得見,又不是人人都能捕捉的精靈;它是對舞蹈理解所體現出來的感覺;它有天資因素,也更需要后天的誘導培養。評論一個人跳舞是否很棒,并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舞蹈感上。 舞蹈感是什么呢?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味、韻、樂、情”。 味——指舞蹈種類的風格特色,它的一招一式,有的甚至經過幾百年的錘煉,而別具一格。味就是強調掌握“原汁原味”,地道而貨真價實。味,一定要從小培養,就象學語言一樣,兒童時期的生理對此接受力強,能學的純正,年紀大了再學第二種語言,多少都會有痕跡。所以舞蹈的味,也是區分專業、半專業、業余水平的重要分水嶺。教一種舞蹈不是簡單地教會一些動作,而同時要使學生們了解此舞蹈的民族性格、地區的特點、時代的特征、動作的性能和內涵等,把味灌注到具體的舞蹈動作中。 韻——我們指的是在舞蹈動作規格基礎上的協調感覺。就是要掌握動作快慢的性質特點、用力的時間火候、運動路線、呼吸與動作起伏一致、頭眼軀干四肢配合好,使每個動作、整個舞蹈順暢、自如、優美。要大到現實的效果,必須有內在的感受。“你要真正知道在做什么?如何做才是對的。”當你把腿伸出去的時候,你的神經中樞很清楚的支配發力肌肉的力量、所到方位,支配感覺一直到末梢。別的部位配合好,使之成為完美的整體。 樂——有人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我們認為這話雖不夠確切,但同意它所強調的——音樂對舞蹈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很多舞蹈,都是先有了音樂,再按照音樂去編舞。在舞蹈專業課上,教師也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不能把伴奏當作單純的伴奏,教師首先做到所編的組合或舞蹈要與音樂曲目協調,才能要求學生理解音樂的性質,合好節拍,動作韻律與音樂節奏融會貫通,追求絲絲入扣。好的伴奏音樂,確實能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和表現力。 情——不論什么藝術種類,它的表現力都離不開情,有情才有血有肉,才有感染力。舞蹈又不象話劇、歌劇和戲曲,可以用語言來傳情,它是純粹的形體表演藝術。舞蹈的情不僅要用臉部表情,身體其他部分都同樣地要參與表現;情的出發點是內心感受,內心有感才洋溢出情。有些人性格內向,不敢于表現,就要突破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如果老想著“我是在表演”,那么就會做作,要把自己融入到舞蹈中,就會覺得我應該是這樣,成為自然的流露。 以前有人說,跳舞的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完全是偏見。跳舞的人應該是機敏的人,內心感情世界豐富的人才能學有成就,由于接受豐富多彩的復雜難度大的舞蹈訓練,中樞神經要支配到神經末梢,會使腦子靈活、反應快,對形象的識別、分析、記憶力強于一般人,從而變得更聰明。 學生舞蹈感開竅有早晚,有人先天這方面素質好,經老師點撥,容易順當上軌,有人就比較難一點,老師幫他找出問題所在,對癥下藥,多加練習,相信一定有所進步。有學生說過“我知道自己身體條件不是特別好,所以更要善于用舞蹈感來彌補。”希望這句話,所有喜愛舞蹈的你,能夠放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