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經過對500名孩子跟蹤調查,結果證明智商高的孩子成人后不一定很成功,相反那些曾被認為智商很差的孩子,成人后卻有不少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他們大多都具有同樣的心理品質,這就是冷靜、堅韌、樂觀和人際關系好。于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情商概念。 舞蹈教育可以從自我激勵、情緒控制、人際溝通、挫折承受能力等幾方面提高情商。 在舞蹈訓練中自我激勵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舞蹈教育開始走進各大中小學。舞蹈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舞蹈的基本功訓練枯燥而乏味,甚至非常艱苦,每一個舞蹈技巧都要以堅韌頑強的精神不斷實踐才有可能完成,所以舞蹈的學習過程是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 舞蹈是美的藝術,欣賞舞蹈是美的享受,學習舞蹈是感受美、認識美的過程,而表演舞蹈則是更直接的審美體驗。舞者跳起舞來總是那樣生機勃勃、充滿激情,所以學習舞蹈在懂得美、熱愛美、追求美的同時,使人產生愉悅的情感,鍛煉出優美的體態和優雅的氣質。這些美能夠調動學習者的熱情、興趣和信心,使學習者具備開朗的性格及自我激勵的品質。具備這種品質的人,無論干什么都能以樂觀自信、自我激勵、積極熱情的態度全身心投入工作,從而取得好的成績。 習舞,從承受挫折開始 舞蹈中的軟開度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軟開度訓練的目的是使韌帶、關節的活動達到一定的幅度,使肢體能夠適應各種動作造型的需要。比如:腿、腰、胯、肩、腳背、膝蓋,包括手都需要超出常人動作范圍的訓練。在技術技巧的訓練中除了要掌握要領,更需要無數次的練習,在一次次失敗中找出原因才能完成好某一個動作,要在忍受枯燥的訓練中,鍛煉承受挫折的能力,樹立追求成功的執著信念。 中國心理學者指出,我國青少年對受挫后的承受能力普遍較差。而學習舞蹈會培養青少年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增強抗挫折能力。在1999年的國慶晚會上,青年舞蹈家沈培藝與一位男演員合作一段雙人舞,當一個托舉動作結束時,兩人的配合出現了小小的失誤,使沈培藝的膝蓋重重摔在了地面上,雖然受了傷,但是她還是依然面帶“微笑”,“輕松”地堅持跳完舞蹈,使整個晚會圓滿順暢。而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的,需要面對挫折,戰勝挫折。挫折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舞蹈教育正好為青少年提供了這樣的時機。 舞蹈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舞蹈在演出中要投入特定的角色情感,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實施情感滲透,真正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感為紐帶去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使學生置于身心愉悅的氛圍。學生在舞蹈中也就會表達出內心的情感體驗,具備熱心、愛心、耐心這些心理品質。 總之,舞蹈教育中體現和滲透著情感教育,而把情感教育融合于舞蹈教育,更有助于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品質的培養。美國的學校已經開始開設情感教育課程,在向兒童進行有關數學與語言的傳統教育的同時,教育他們具有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情感素質。若中國的學校也能將情感教育整合到常規教育中,則中國兒童也必能從中獲益。舞蹈教育工作者應發揮職業特長和優勢,將情感教育更多地融入舞蹈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