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成為流行的民俗舞蹈,一般都具有兩個特征:性感與技巧。 踢踏舞分為兩個流派: 愛爾蘭踢踏舞,美國踢踏舞。 流行舞有兩大舞系: 1 拉丁舞:倫巴 恰恰恰 桑巴 牛仔 斗牛 2 摩登舞:華爾茲 探戈 狐步 快步舞 維也納華爾茲 什么是紀功舞蹈: 反應和歌頌統治者功績的舞蹈。中國歷代統治者在取得王位以后,一般 要將自己的功績或德政以樂舞的形式進行表現和宣傳。所謂“功成作樂” 。 東周的“禮崩樂壞”: 1 春秋戰國之際,隨著西周王權的崩潰,周初精心建立起來的的“禮樂政治”出現危機,致使“禮崩樂壞”的局面逐漸形成,在加之當時清新活潑,充滿人間真情的民間樂舞涌入宮廷和貴族之家,嚴重沖擊了雅樂的統治地位,加速了“禮崩樂壞”的進程; 2 “禮崩樂壞”的形成,還與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休戚相關,在周初《六大舞》被固定下來后,長期用于宗廟祭祀變成經典的“先王之樂”,勢必導致原有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活力的喪失,充滿生機的“桑間濮上之樂”就會順應時代的發展迅速發展起來。 《六大舞》:黃帝的《云門》 堯的《大章》 舜的《大韶》 禹的《大夏》 湯的《大濩》 武的《大武》 《六小舞》:《帗舞》 《羽舞》 《里舞》 《旄舞》 《干舞》 《人舞》 武的的《大武》: 周武時期的樂舞,是武王克商后命周公而作,頌武王伐紂除其害的德能功 績。 周代雅樂的主要功能:教化與祭祀 “百戲”包括音樂,舞蹈,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等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性演出形式 “以舞相屬”是漢代一種帶游戲性質的禮性舞蹈,其形式為一個人自舞——他人繼舞為報— —相屬另一人,其目的是在相屬過程中增進人際關系和人際情感。 漢代舞蹈的藝術特征(從形式上看): 1 縱向繼承。對戰國楚地民間舞蹈的翹袖折腰之姿,輕盈曼妙之態的繼承。 2 橫向吸收。一方面,從同時代的姊妹藝術如雜技,武術,幻術等方面吸收養料;另一方面對各地少數民族的舞蹈兼合并著。 漢代舞蹈的藝術特征(從思想上看) : 1 神仙幻想,代表作《總會仙唱》,其以歌舞的形式表現了漢代人對神界歌舞的幻想,同時也折射出他們對人生永恒延續的希冀。 2 “人一己”意識,代表“以舞相屬”,漢代人在向往神界的同時也積極于現實生活,“以舞相屬”通過人民有來往的舞蹈過程,獲得一種社會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使個體的“人一己”意識得以表現并強化。 清商樂舞的特征: 1 抒至言情 2 飄逸嫻雅 3 以目傳情,眼神的運用 4 以輕見長,“體輕如風” “纖腰裊裊” 5 以妙取勝,“獨特的意蘊” 宮廷宴樂:指舊時王朝的宴饗典禮,娛樂欣賞中所運用的樂舞。 主要包括“九 十部伎” “坐 立部伎” “健 軟舞” “大曲” “歌舞戲” 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其實雄偉。 堂下坐奏謂之“坐部伎”:人員較少,精巧典雅,溫馨致雅。 宋的“隊舞”的定義: 是以唐的多段體歌舞套曲——“大曲”為基礎的結果,配上詩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什么是芭蕾舞: 廣義的說,芭蕾泛指各種舞蹈或舞蹈劇。 狹義的說,芭蕾是一張特定的舞種,是古典芭蕾的略稱,專指15世紀出現于意大利,經過300年的發展而形成的,有特定的審美標準和技術規范的歐洲古典舞蹈。 “席間芭蕾” 1581年《皇后的喜劇》 芭蕾三大奠基人: 1 呂里 路易十四的芭蕾老師,他與戲劇家莫里哀合作創作了十余部舞劇。 2 博尚 路易十四的老師,1651年被任命為皇家舞蹈院第一院長 3 莫里哀 諾威爾的思想核心:情節芭蕾。《關不住的女兒》多貝瓦爾 浪漫芭蕾的三個時期: 1 奠基時期: 開創者——塔里奧妮父女 代表作——《仙女》 藝術特色: a 編導充分考慮主演的形體條件和技術基礎,設計了希爾菲這個角色的舞蹈。 b 編導從逃避現實追求幻想的浪漫的主義原則出發構建兩個不同的世界 c 編排清晰易懂 2 鼎盛時期: 代表人物——佩羅·格里奇夫婦 代表作——《吉賽爾》 藝術特色: a 線索單一,結果清晰完整,人物性格鮮明,主題鮮明。 b 對不同的人物和不同場合采用不同表現手法。 C 舞蹈編排。 d 舞蹈音樂更多完備。 3 衰落時期: 代表作——《葛蓓莉亞》 編導(代表人物):圣列翁 主演:朱瑟·比亞 搏扎奇 原因: a 芭蕾明星的退出 b 資產階級的反對,聘請演員 藝術特色: a 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木偶題材 b 輕松詼諧內容空間僅注重娛樂 c 音樂符合劇情發展 d 女演員反串男演員 浪漫芭蕾特點: a 更富有詩意,更直接,更深刻的訴諸觀戰的情感,舞蹈從理性上升到感性, 更加深探人物內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b 浪漫芭蕾的舞蹈技術提高,特別是女子足尖技術 c 題材多提取與神話傳說,愛情故事,詩句 交響編舞法: 從音樂出發,按照音樂的內容和形象來設計舞蹈和場面的一種編舞方法。 應用: 《堂·吉訶德》 第三幕“夢” 《天鵝湖》 第二幕“群鵝舞蹈” 《胡桃夾子》 “小雪花舞” 《舞姬》 四幕“幻影王國” 俄羅斯學派的形成:主要吸收意大利和丹麥學派的精華,并結合本民族的文學藝術傳統和形 體特點,創立了俄羅斯芭蕾學派。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1900年8月,年僅 10歲的他進入圣彼得堡帝國芭蕾舞蹈學校學習。 十八歲時便以天才的表演藝術聞名全俄。1909年加入佳吉列夫創建的俄國芭蕾舞團,編導、演出了《牧神的午后》,《春之祭》等不朽芭蕾巨作。在一戰期間,尼金斯基離開俄國芭蕾舞團,與舞蹈家羅茉娜結婚并旅居海外。 戲劇芭蕾:特指以舞蹈表現故事或戲劇情節的芭蕾,通常是有一條或幾條情節線索貫穿始終,“戲劇芭蕾”要講故事,要演戲,通常必須借助了啞劇手勢和面部表情多,非常舞蹈手段。 現代舞的訓練五大體系: a瑪莎·格萊姆 b默斯·堪寧汗 c保羅·泰勒 d霍塞.林蒙 e漢姬.霍爾姆 鄧肯的藝術特色: a 對古希臘藝術精神的追求 b 伴隨著音樂起舞 c 即興起舞 鄧肯的舞蹈思想: a 建立民族自由的美國舞蹈 b 生活于藝術一體化 c 贊美女性自由的身體與心靈 泰格·肖恩代表作——《勞工交響曲》 瑪莎的藝術特色: a 獨特的個性特征 b 沉重的原始風格和性意味 c 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戲劇性追求 d 緊張沉重的肢體語言 e 一呼吸喂原動力的“收縮——伸展”的技術體系 舞蹈劇場: 是德國表現派代表,在20世紀中后期的分枝,共有兩大流派,一派是強調舞臺乃至生活的戲劇性,追求用舞蹈去真實的表現人生,代表人物皮娜·鮑希;另一派則以純舞蹈探索為主,迷戀對純都動作形式的探索,代表人物蘇珊·林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