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舞也是我國主要的傳統民間舞蹈,它起始于漢代。在我國古代不論是武將士兵還是文人雅士都喜歡佩劍比武或比舞。據說,歷史上劉邦、項羽、屈原、李白、辛棄疾等人都善于舞劍。 "劍舞"在唐代民間尤為盛行,例如唐代書法家張旭見了公孫大娘舞劍器之后,受到啟發,書法大有長進。宋代以后,劍舞便存在于戲曲藝術和武術活動中。 目前。"劍舞"有"站劍"、"行劍"之分。 "站劍"要求舞姿造型富有雕塑感,動作快捷有力,準確利落。 而"行劍"則要求舞蹈動作習勻稱,如行云流水。 "劍舞"還有單劍舞和雙劍舞之分。在劍柄上拴有“劍穗”。“劍穗"的舞動能夠顯示舞者的舞劍技能。 劍舞的基本動作有:點、刺、挑、劈、撩、格等。舞者表演時,其手、眼、身、法、步與劍器舞動相互配合,并注重"眼神"的運用,展現其剛柔相濟、英姿豪爽的舞姿線條。 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教材系列之劍舞訓練教材 一:劍的各部位名稱。 二:劍的基本持法.握法和劍指。 三:短句強化訓練 四:綜合技法訓練 古典舞身韻劍舞訓練教材 本套教材是國內首部關于劍舞訓練的系統性教材,它第一次將中國古典舞劍舞多年的教學與表演實踐加以梳理并提升至理論層面。內容包括單一技法訓練、短句訓練和組合訓練。 這部分訓練訓練主要使學生明確身法是劍法訓練的基礎,感受劍的協調性是以身法為主的這一基本規律。通過練習使學習者初步掌握和感受各種不同劍法的特點及力流,逐步體會身法、劍法、步法三者的協調規律。是一套操作性很強的適合于中國古典舞劍舞教育者.師范類學校教師和愛好者的優秀教材。 劍舞的前身是“劍術”,是由武術轉化為舞蹈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古代習武練劍,常把劍作為一種抒發感情、表達心境的工具。所以有“舞以達歡”,“舞以盡意”之說;又有“詩、書、畫、劍、琴、棋”之談。劍已成為人們有文化素養的標志之一。劍舞舞起來龍形虎步,游龍戲鳳。龍形是指身法,虎步是批步法,游龍指的劍法,戲鳳則指手腕。通過帥、柔、矯、脆的造型和力量,使得“手眼身法步”高度協調,令人賞心悅目,達到美的享受。 劍作為舞具和舞蹈訓練的手段去演化舞蹈藝術表現的風格韻律,其原因有五點: 一、它與舞蹈在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淵源關系,它來源于武術,又不同于武術,作為獨立的表現形式走上舞臺。 二、劍法中的輕快敏捷的身法特點與身韻徒手中的擰、傾、圓、曲的外形特征和滿、趕、閃、抻的節奏處理,以及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軌跡等都有相通互滲互動的共性特點。 三、劍的輕靈飄逸、剛勁穩健等性格特點對于舞蹈肢體、精神氣質和心理狀態的訓練有著強化的作用。 四、劍的文化資源對于舞蹈創作影響和作用,可以豐富中國古典舞的語言系統。 五、劍與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協調配合,與古典舞“形、神、勁、律”的審美要求相吻合,有著很強的觀賞性和取之不盡的豐富內涵。 北京舞蹈學院 古典劍舞組合 中老年藝術團表演劍舞《梅花三弄》 由重慶市江北區中老年藝術團表演的劍舞,領舞龍小容老師。 因執劍器而舞而故名劍舞,又稱劍器舞,是手持短劍表演的舞蹈。劍舞原為男性舞蹈,經長期流傳,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緩慢、典雅的女性舞蹈。整個舞蹈在“燕風臺舞”(往前后彎腰并飛速轉動身體的動作)的旋轉中結束。雖說是舞劍,卻沒有殺氣騰騰的氣氛,舞者那端莊、悠然的表演給人以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