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已經在我國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北京秧歌向來是節奏四平八穩、伴奏鑼鼓喧天、參與者不管多大歲數都是紅臉蛋。北京群眾藝術館副館長馬瑞增認為,北京新秧歌應該分不同的年齡段進行創編,舞蹈風格、節奏、伴奏形式上要更加系統。秧歌缺少動律和韻律,缺乏新穎的時代氣息,也欠缺一些手的花怎么耍、手絹怎么拿這樣具有美感的細節,創編新秧歌時要多注意。專業編導孟東說,秧歌音樂應該多采用喜聞樂見的音樂,動作上,既健身又要繼承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化妝上,目前現代美容普及了,化妝應該更生活化、更自然,更美。
為更好的普及全民健身,北京市文化局對北京地區的秧歌進行大力的改革,給傳統的秧歌做了一次包裝,新編了8套群眾秧歌舞,這8套新秧歌在舞蹈編排、道具運用、服飾化妝、背景音樂上都體現了新意。這8套秧歌既有適合慢舞的老年人的慢扭秧歌,也有適合40歲左右中年人的帶有韻律感的現代秧歌,還有拍打穴位健身治病的拍打秧歌。各個年齡段、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跳的類型。
在道具運用上除了原來用過的彩綢、手絹,還用團扇取代了過去的折扇。在化妝和服裝上,新秧歌也展現出時代氣息,告別了兩塊腮紅一身丑裝的打扮,倡導清新的生活裝。此外,設計小組還專門為每一類秧歌都設計了統一的服裝。北京的8套新秧歌,吸收了老秧歌的長處,在過去群眾自娛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街頭秧歌更具觀賞性和健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