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堅持一會兒,對了,這個姿勢更漂亮些。”這段時間,友新街道文化站二樓特別熱鬧,一位老人站在第一排,指導著身后的“學生”們練習舞蹈。他名叫沈玉祥,是友新街道友二社區的一名僑屬。前幾天,他們參加了街道舉辦的歡樂社區行活動,為大家表演舞蹈《恭喜發財》。接下來,還要參加姑蘇區組織的舞蹈專場比賽。沈玉祥說,自己一輩子熱衷于舞蹈,現在又非常樂意教周圍的人跳舞。 沈玉祥以前跳舞的時候,一直被稱為“芭蕾王子”。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當初他為了學跳舞,不知流了多少淚,甚至在夜時躲在被窩里哭。 跳舞的靈感來自于父親 沈玉祥今年72周歲,家中排行老二,有個姐姐和妹妹,他們三人小從就表現出了對藝術超乎常人的敏感度。沈玉祥說,這都要歸功于家庭嚴格的教育及爸爸的熏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常掛在口中的一句話。“父母訓練我們,打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站姿、坐姿,學會欣賞美麗的事物,對美要‘苛刻’。”沈玉祥說。 當時,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知道沈家的三個孩子愛漂亮,男孩英俊瀟灑,女孩美麗優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穿著特別“潮”。原來,喜歡音樂的父親平時空下來,就在家拉胡琴、吹口琴。每到這個時刻,沈玉祥特別高興,他的節奏感也很強,便跟著音樂打拍子、翩翩起舞。父親看到年幼的沈玉祥在一旁跳舞,而且有模有樣,覺得特別高興,更喜歡他了。 沈家的三個孩子長大后,都從事跟文藝相關的工作。其中,姐姐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目前在美國紐約定居,妹妹畢業于蘇州戲曲學校學習昆曲,而沈玉祥則愛上了舞蹈。 夜里躲在被窩里哭 沈玉祥在大儒小學讀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廣播操做得好看,又是升旗手,就推薦到少年之家(現蘇州市少年宮),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跳大頭娃娃、拔蘿卜等舞蹈。1958年,在市一中上初二的他,碰到市工人文工團招生,便報了名,最終從3800多個10來歲的孩子們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錄用的男孩。沒過多久,他又被選拔到省歌舞劇院。 到省里學習芭蕾舞蹈,他這才領悟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深刻含義,彎腰、劈叉、壓腿……他一點也不敢怠慢。因為競爭是殘酷的,稍有松懈或學藝不精,就會被淘汰。練基本功時,有一個動作是人躺下,腿向上,再彎到頭下。剛開始練時,大家都做不到,老師就幫著做。那痛是撕心裂肺的,很多人都流了淚,卻不敢哭出聲。因為大家知道,喊了老師也不會留情。一天練下來,熄燈準備睡覺,卻怎么也睡不著,身體酸痛,就躲在被窩里哭。 沈玉祥的柔韌性其實不如其他的人,他相信勤能補拙。老師教完課,他還要再練。冬天的早晨天亮得晚,又冷,他五點多就悄悄摸出寢室,一個人來到舞蹈房,偷偷練功。七點鐘,是正式學習的時間,孩子們都陸續趕來了,可他們不知道沈玉祥已經練了好一會兒了。后來,沈玉祥起早練功的事情還是被老師發現了,但對方并沒有制止,還表揚了他。 “芭蕾王子”免費授舞藝 正是憑著這份執著,沈玉祥不僅沒被淘汰,又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被推選到前線歌舞團、北京空軍政治歌舞團進行深造。學成后回到省歌舞劇團,開始在全國各地演出。其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他只有21歲,對于舞蹈演員來說是黃金時期,可他卻在跳芭蕾時不慎摔跤,在醫院躺了半年。出院后,他開始跳民族舞及難度不大的芭蕾舞,而且每回舞劇演出都是男1號,還受到了中央領導的多次接見。到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授課時,他的粉絲是最多的,簽名簽到手都酸了,人們稱他為“芭蕾王子”。 舞劇是吃青春飯的,30多歲的沈玉祥便從舞蹈團出來了。他想把自己學到的舞蹈本事教給更多喜歡跳舞的人,就開始做舞蹈教練。他的學生小到八九歲,大到七十多歲,說他是“桃李滿天下”絕不夸張。十多年前,他將居住地所在社區的一些文藝愛好者們召集起來,組成了一支舞蹈隊,他免費教授舞蹈,還要義務編舞、縫制衣服、借道具、請好友剪輯音樂。現在,每周二下午,他都會來到友新街道文化站為居民排練舞蹈。沈玉祥笑稱,學習舞蹈讓他身體落下了不少毛病,腰痛腿痛已經是家常便飯。但很奇妙的是,跳舞的時候,他反而不疼了。這也許就是一種對藝術的執著吧。 原標題:夜里躲在被窩里哭 “芭蕾王子”學舞蹈真不易 商報記者 管有明 通訊員 董嵐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