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苗族舞蹈詩《巫卡調恰》將于5月16-17日在北京民族劇院首演,全劇圍繞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展開一幅幅生動濃烈的高原民族文化畫卷。 《巫卡調恰》源于苗語“外婆的歌謠”,劇情圍繞“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而展開,追溯苗家人生命的血脈行走,悠遠古歌涌動著千年的節奏,自豪的苗家人享受的那份和諧、寧靜。苗族的文明從自身的血脈追溯,也是一種文化的聯結、命運的聯結,土地、服飾、語言、歌謠、傳說、儀式、習俗等,將所有苗聯結在一起了,賦予了他們共同的命運形式。文明從衣胞之地出發,一路遷徙行走。 在8日的發布會上,總導演龍阿朵感性地說,“童年很多抹不去的回憶是我創作的緣起,我們是想通過這個作品在民族傳承與現代表現之間尋求一種突破,對傳統認知的苗族歌舞從視覺和聽覺上都是絕對的顛覆。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的作品又是至純至真的,能讓觀眾感受到真正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濃濃的鄉愁。” 《巫卡調恰》全劇共六幕,總時長70分鐘,20名來自貴州黔東南黃平地區的演員中八成都是苗族,分為“古歌”、“不息”、“呼喚”、“幸福”、“興旺”和“外婆的歌謠”。作為一部完全原創的創新型民族文化作品,該劇從創作之初就被定位為精美、精致和精心之作,將苗族基因里的自由性、差異性和神秘感發揮到極致。打破傳統的空間意識,讓時間和空間完全釋放。在舞臺上,觀眾可以看到三重空間——從遠古到現代甚至到未知。 龍阿朵表示,在當今文化與社會變遷下,要想使民族藝術可持續傳承下去,需要不斷的再生與創新。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民族藝術爭得更多機遇與拓寬新的發展空間,才可以滿足當代人不同的審美需求。在創新和民族藝術的再生性方面,我們通過古老與現代緊密結合,力求耳目一新。 《巫卡調恰》用苗族古老的音樂元素和電子音樂元素的碰撞、現代舞技巧與苗族特有的肢體語匯有機結合,通過編創者和來自黔東南的少數民族藝術家們獨特的表達方式,圍繞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給您展開一幅幅生動濃烈的高原民族文化畫卷,寫意地刻畫苗族獨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巫卡調恰》全劇共六幕,總時長70分鐘。20名舞蹈演員均來自黔東南黃平地區,80%為苗族。他們精湛的表演將讓觀眾在短短的演出里感同身受、無比向往那神秘的苗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