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燈舞在常德地區出現較晚,而且活動地區很窄。 1984年,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采編人員到安鄉縣安豐鄉白螺等村采訪,民間舞老藝人李福翠說:“記得民國二十四年(1935),澧縣孟寶秀師傅教我們跳《麒麟舞》,學會后就到了過年的時候,開始在澧縣、常德一帶活動,因為我們八個徒弟都是安鄉人,正月間,又回到安鄉縣玩了一段時間,至于孟師傅從那里學來的,我們不清楚。全國解放后,我們在本地利用農閑的時候,又教了幾個徒弟,一般在春節期間玩玩。1979年,常德地區搞民間藝術會演,縣文化館的老師組織我們排演《麒麟舞》還得了獎”。 麒麟舞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神獸,早在周代就與龍、鳳、龜并稱“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歷史,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后來發展到哲學意義,又進入文學領域,如韓愈寫的《獲麟解》、黃庭堅的《麟趾贊》等。最終走向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成為了陶瓷、年畫、剪紙、泥塑、刺繡、金玉飾、建筑、雕刻等藝術創作的素材。 麒麟文化發展到近幾百年,更突出地表現為麒麟燈舞,也就是進入表演藝術領域。麒麟燈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于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這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一份寶貴財產。廣東是麒麟舞流傳較廣的地區,全省各地麒麟舞在歷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為代表的東江麒麟舞、以東莞樟木頭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廣州番禺為代表的黃閣麒麟舞等。 麒麟燈舞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在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麒麟舞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表達農民辛勤勞動后豐收的心情。 安鄉麒麟燈舞是根據傳說中的麒麟——一種形似鹿、獨角、全身鱗甲,但性情溫柔、善良,行走迅速,不踩生草,不踐昆蟲,被尊為吉祥象征的仁獸,而編排的一種以動物習俗為主體的民間舞蹈。安鄉麒麟舞由三人表演,一人扮武士,兩人舞麒麟(道具同獅,形狀各異)。武士的動作是“起霸”、“趟馬”,引麒麟進堂屋,然后拜四方,拜完四方后來至屋中央,開始戲珠,武士將木制紅珠滾給麒麟,麒麟得珠后,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與武士一道表演揮珠進財、揚珠點彩晃頭探珠、翻身弄珠戲麒麟、舞珠樂麒麟等滾、頂、轉、蹲、啃、含、踩十六個動作。此外,還有類似獅舞的搔癢、舔麟、抖身等動作。動作比較莊重、溫柔。音樂伴奏為打擊樂,常用鑼鼓牌子有《急急風》、《陰五雷》。 該舞多在春節期間和結婚辦喜事的場合表演,如遇主人娶媳婦,麒麟背上要坐一小孩,送進洞房,將小孩放在床上,這時嗩吶學小孩哭聲。這套表演稱為麒麟送子,主人要送“紅包”表示感謝。 麒麟送子的故事源于南朝。傳說梁時有個叫徐陵的人小時很聰明,八歲能寫文章,十三歲通曉莊老,博覽史書,能言善辯。有一天,其父聽說齊武帝、梁武帝和王侯們視為菩薩化身的“神僧”寶志來游,便帶兒子徐陵去參見,寶志撫摩其頭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后人便以“麒麟兒”稱贊人家小孩聰明。麒麟燈舞中就添了送子這套動作。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說:“孔子釋氏親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兒”。(《全唐詩》卷219)。這說明唐朝民間已有麒麟送子的風俗習慣了。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是國家“六五”、“七五”計劃期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的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1986 《麒麟舞》被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南卷),1996年又作為“湖南特有的習俗舞——安鄉縣麒麟舞”,被收編人中共湖南省委黨史委編、湖南出版社出版的《三湘之最》書中。 另外,《常德民俗志》記載還有車兒燈、龜舞和猴舞等,簡錄如下,不再贅述: 車兒燈,此舞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和民國初年,抗日戰爭時期一度絕跡,新中國成立后恢復。用竹篾扎飾成土車子形狀,旁置兩輪(實用土車子只一輪),車前安置兩小燈,一人飾女(男扮女)作坐車狀(實際將車子系于腰間),一人引車(牽牛),一人推車,它是以隊行變換為主的民間舞蹈。表演時,坐車者在引車者的導引下用碎步穿插出各種畫面,或穿、或跑圓場,每當交換一次位置時,車子暫停,由引車者發唱,眾人相和,唱完一次,在鑼鼓聲中又交換一次位置,然后再唱,如此反復。表演時間多在春節、元宵節。地點多在堂屋里。歌詞如:“哥兒呀依,妹兒呀伊呀,讓我的車車推進門來呀………”等等。 龜舞。此舞流行桃源、漢壽等縣,表演時一人飾龜,模擬烏龜笨拙、紆緩、膽怯的動作。伴以鑼鼓,有提龜、龜與鶴相戲,龜兔賽跑、龜與蚌相戲等場面。 猴舞。此舞流行于慈利、石門等縣,演出時模仿猴的各種動作,人數不定,無歌,只有鑼鼓點子伴奏,有戲猴,猴戲蚌,猴扳包谷等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