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肯的遐想 一個健康活潑的少女,踩著透過濃蔭灑落在如茵的草地上的細碎陽光,無拘無束地奔跑旋舞,身旁,圍繞著一群拘謹、盛裝的貴族少年。他們以充滿好奇與崇拜的目光關注這赤足旋舞的少女。 這是2012年在蓬皮杜中心名為《自我展現之舞蹈》之現代舞蹈史特展中一段彌足珍貴的歷史影片的畫面。是的,這個來自美國中產階級的活潑歡快而又健壯的少女的舞蹈沒有歷史負擔,她隨性任俠的舞蹈開創了歷史。她是依莎朵拉.鄧肯。近百年來,她被謳歌、被膜拜、被群而效之。她關于衝破束縛、解放個性的理論開創了現代舞之先河,她吉光片羽般的珍貴畫面,成了人們無限遐想的靈感源泉。 本世紀初年的某個午后,一群來自紐約依莎朵拉鄧肯舞蹈學校的貴客突然到訪學院,學院為此調動了幾個高年級的學生,安排在舞蹈廳的舞臺上,讓學生能親炙鄧肯傳人的點撥。老師、學生們都十分興奮,讓出課的老師與有空堂的老師都到了現場觀摩。 一個高挑苗條的女子,在貼身的舞服外,披著一挑印花的小紗裙,在舞臺上透過翻譯給學生們介紹了鄧肯關于舞蹈的重要理念之后,如一陣春日和煦的微風,來回穿梭舞臺兩側。她身上的紗裙隨著輕盈無聲的腳步如在風中綻放的花朵優雅別緻。學生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接著,學生們分批學習老師方才展示的鄧肯的經典舞步,以Z字動線穿過舞臺。優雅的老師面色一沉,指正學生說:“不對,這是關于死生的感受的舞步,你們的動作太粗野了!”語畢,她再示范了一次。她輕盈的腳步,讓人想起山林水澤上快樂奔跑的青春女神。 學生調整了一下身體,再來回跑了幾趟。老師一再強調“這是關于死亡與生存的感受的舞步”,學生一再努力以所理解的要求調整自己,但他們的超低重心與扎實的重量感顯然不符老師的要求。于是老師突然中斷了練習,情緒爆發了: “我不懂你們如何能進到這所學校的,你們的表現根本不配也沒有資格進任何一所大學。” 學生們深受打擊,面色沮喪,臺上臺下一片沉默。 我從觀眾席中站起身來,揚聲道:“十分感謝來賓對學生的指點。也許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對死生議題有不同的見解與表現。來,同學們,請圍成一圈,請某位同學起頭,給我們來賓示范一首原住民的舞蹈吧。”學生第一時間圍攏,牽起手,以逆時針的方向跺著地,放聲高唱。高雅的老師手足無措地被圓形隊伍漸漸推到臺口,那一瞬間,我想,她應該明白兩件事情:在不瞭解在地文化之前,應充分尊重在地文化;在教學中,不應羞辱學生。 歷史,是由不同時代的人們在不滿足于現狀中不斷革新、不斷創造堆積而成的。當一個偉大的時代遠去時,其精神的力量當會照耀來者,但當這些偉大的身影被奉于殿堂成拜物之偶,其過錯,不在被奉之人,而在那些抱殘守缺的忠貞繼承者。 舞蹈,是一種經由肉身表達靈魂的轉瞬即逝的藝術。于舞蹈,當一個偉大的時代遠去時,傳奇,最好僅留在文字上。 張曉雄 2013.6.6 望山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