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91396[/attach] [attach]191397[/attach] [attach]191398[/attach] [attach]191399[/attach] [attach]191400[/attach] [attach]191401[/attach] [attach]191402[/attach] [attach]191403[/attach] 《中華頌·中國民族藝術知多少》展演之 “中國民族舞蹈知多少”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精彩劇照來了! 攝影:劉海棟 節目單: 1 藏族羌姆黑帽咒師舞 青海省 海南州共和縣 藏族羌姆的開場多由黑帽咒師先出場凈壇迎神。所謂黑帽咒師,因他們登場時頭戴黑色寬沿法帽而得名。在藏族的歷史傳說中,這一角色堪稱最堅定而強有力的護法者。 表演者:劉旭輝 2 漢族東北神鼓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 薩滿在跳神儀典中,身穿綴有腰鈴的服飾,手持單鼓,邊擊、邊唱、邊舞,在單鼓與腰鈴的并用中,逐漸與神靈合為一體,展示出民間信仰的迷亂與癲狂。 表 演:趙一博 李承霖 施皓楠 李采芯 賈毓燁 林 燁等 4 苗族反排木鼓舞 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反排村 流傳于貴州省臺江縣反排村的木鼓舞,是當地世代相傳的的祭祀性舞蹈,具有出門舞、割草舞、踩蟲舞、挖墳舞、豐收舞五個部分,表現出苗族祖先長途遷徒的艱辛歷程。 表 演:李承霖 胡靜平 宋景賢 賈斯越 江玥伊 黃賈君等 苗族反排木鼓舞 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反排村 流傳于貴州省臺江縣反排村的木鼓舞,是當地世代相傳的的祭祀性舞蹈,具有出門舞、割草舞、踩蟲舞、挖墳舞、豐收舞五個部分,表現出苗族祖先長途遷徒的艱辛歷程。 表 演:李承霖 胡靜平 宋景賢 賈斯越 江玥伊 黃賈君等 5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野三關鎮 土家族“撒葉兒嗬”,又稱“跳喪”或“打喪鼓”,是他們喪葬活動中特有的民間舞形式,也是鄉鄰相互幫忙和表達友情的重要途徑。 表 演:金佳文 景 華 江友峰 李沐霏 唐雅冬 6 普米族龍跳舞 云南省怒江州蘭坪縣 龍跳舞是普米族傳統的“搓蹉”之一,又稱“稀搓蹉”,有“龍出水”、“龍鉆洞”、“龍翻身”、“龍上天”、“龍擺尾”等隊型變化,表達出普米族人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 表 演:趙一博 李靈鑫 李辰序 張東陽 謝雨晴等 7 蒙古族薩吾爾登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和靜縣、和碩縣 “薩吾爾登”是新疆地區蒙古族衛拉特部落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常在喜慶節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進行,呈現出濃郁的游牧生活氣息。 表 演:魏彬琦 賈斯越 左 舜 盧黎東等 8 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阿勒泰地區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語,意為“黑色的走馬”。在冬布拉的伴奏下,女性舞蹈優美舒展、含蓄蘊藉,表現出特有的民族氣息。 表 演:郭夢玉 杜佳琪 梁彧堯 陳思旭等 9 花腰彝歌舞 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 滇南與滇中交匯處的彝族,自稱“尼蘇”,別稱“花腰”。但夜幕降臨時,“花腰”姑娘、小伙子們便圍著篝火邊歌邊舞,一派歡快喜慶之像。 表 演:崔夢婷 張 雪 鄧楚輝 宋景賢等 10 彝族打歌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 “打歌”彝語稱“歐克”,是在蘆笙或笛子的引導下踏地為節的自娛性集體舞蹈。正所謂“蘆笙一響,腳桿就癢。笛子一吹,調子就飛”,彝家人的喜怒哀樂此時得以充分表達。 表 演:唐雅冬 戴 赟 馮驁然 江友峰等 11 土家族滾龍蓮湘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李家河鎮 滾龍蓮湘是在蓮湘的基礎上,與蓮花落巧妙融合,并揉進部分民間雜耍及武術中的精華,創造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蓮湘新形式。 表 演:鄧楚輝 張沁悅 蔣鈺茜等 12 維吾爾族納孜爾庫姆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吐魯番地區 “納孜爾庫姆”主要流傳于新疆吐魯番地區,以滑稽可笑的動作模仿日常生活各種動物的姿態,展示了維吾爾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 表 演:趙一博 陳紅陽 金家文等 13 藏族東旺鍋莊 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東旺鄉 東旺鍋莊流傳于香格里拉縣東旺鄉,是一種無器樂伴奏的集體舞蹈。在室內人們會圍繞“中柱”起舞,在室外人們則會圍圈起舞,最后以歌曲舞段送神,表現出虔誠的民族信仰。 表 演:北京舞蹈學院2014級表演專業全體 [attach]191404[/attach] [attach]191405[/attach] [attach]191406[/attach] [attach]191407[/attach] [attach]191408[/attach] [attach]191409[/attach] [attach]191410[/attach] [attach]191412[/attach] [attach]191413[/attach] [attach]191414[/att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