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當代舞蹈建構的文化動機 在所有的中國現代當代藝術形式中,“中國舞蹈”的文化品格無疑是最難把握的一個。就實踐層次而言,中國舞蹈在“民族化、現代化”的旗幟下發展出諸多的現代流派與品種。但這些派別在文化基礎和美學基調方面并沒有形成統一的“中國風格”。事實上,在民族化這面似是而非的文化旗幟下面,中國舞蹈不但一致保持著多元并進的藝術形態,而且逐步形成了某種開放性、包容性的文化品格。在這種語境下,中國當代舞者開始有意識地創造所謂的“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中國芭蕾舞”、“中國現代舞”,以及其它冠之以“中國某某舞”的各種新的舞蹈風格和動作語言。 在中國當代舞蹈藝術語言體系建構的實踐中,芭蕾舞和現代舞作為最為重要的外來文化參照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到了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在20世紀初,民族救亡與啟蒙的外在壓力使現代舞這一舶來品成為一時的寵兒。中國現代新舞蹈的倡導者吳曉邦先生從日本帶回了這粒新文化的火種,并通過活報劇式編演實踐將其與中國革命的社會實踐密切結合起來。他所創作、表演的《饑火》等現實針對性極強的現代舞蹈,超越了動作語言層面的文化羈絆而直接成為宣傳民族救亡的有力工具??梢哉f,吳曉邦在20世紀初期進行的現代舞創作及教育實踐直接切入了舞蹈藝術語言建構的第二個層次——結構語言層次,而取得了成功。 從這個角度看,吳曉邦的現代舞應該是一種地道的中國化的現代藝術。但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動作語言體系的建構是更為本質的事情。這一次,中國舞者選擇了芭蕾舞。除了當時中國文化整體上受蘇聯影響這一社會現實之外,中國舞者選擇芭蕾舞作為建構自身動作語言體系的原因在于,芭蕾舞擁有一套科學體系的動作語言。這種文化建設中的功利思想,使中國舞者在芭蕾中國化方面付出了比現代舞更多的努力。這一局面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所改變。伴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蜂擁而入,西方現代舞“卷土重來”,并且從“技法”和“觀念”兩個層面對現代中國舞蹈文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自此,對現代中國舞蹈藝術語言建構的文化反思也浮出水面。 50多年過去了,中國舞蹈的現代建構是否已經完成了呢?答案顯然并不樂觀,因為在名目繁多的舞種和流派背后我們發現了文化的斷層與分裂。在民族化的旗幟下,我們發現了現代中國舞蹈文化追求的悖論。 首先,作為典型的西方舞蹈,芭蕾舞與現代舞的中國化必然會遭遇天然的文化屏障。我們知道,在體制化的現代西方舞蹈文化中,現代舞、芭蕾舞和爵士舞屬于最基本的三大西方舞蹈語言體系。它們雖然在動作語言形態上不盡相同,但是其背后蘊含的基督教文化意蘊和人文主義傳統使這些舞種形成了大體一致的文化品格。 不論是芭蕾舞動作體系的“開、繃、直”,還是現代舞動作體系的反向建構傾向,抑或是爵士舞的中間動作規律,都是建立在“二元論”西方哲學傳統基礎上的,是對人與外在宇宙空間關系的一種積極探索。究其最本質的動作文化層次而言,芭蕾舞與現代舞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對這種對立統一的空間關系的理解上。前者通過對人體動作極限的開發去探究人對神(大自然的符號化象征)的向往與追求,后者則強調人與大地(人的世俗存在的象征)的親和關系。而到了當下所謂的當代舞蹈體系中,即使是這樣細微的外部區別也被消解了。 在全球化語境中,西方舞蹈文化為實現自身的發展與超越,還在其動作文化中有意識地整合進了諸多“少數民族”要素。近些年來,西方當代舞蹈的“東方化”傾向,已逐步從結構語言層次過渡到了更為本質的動作語言層次。太極、瑜伽的引入,為西方舞蹈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氣息、發力和動作模式。但是,就文化品格而言,西方舞蹈借人體運動對人與外部空間關系進行哲學思考的本質特征并沒有改變。 在中國舞者努力對芭蕾舞、現代舞進行民族化的改造,似乎有意無意地回避了動作語言背后的深層文化結構問題。所以,盡管在動作技巧、概念形態及音樂創作等方面,中國舞者都進行了大量有價值的嘗試,但是距離所謂的“中國芭蕾舞”或“中國現代舞”似乎還有著很大的距離。這是因為,中國舞者雖然可以完成高難度的動作技巧,也可以把一段現代舞詮釋得很美,但這些在文化都不是真正的芭蕾或者現代舞,而另一方面對于動作或技巧的迷戀又使中國芭蕾或中國現代舞拉開了自己與中國觀眾的距離。 與上述兩種西方舞蹈的中國化相比較,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民間舞的語言建構問題遇到的是另外一種文化的屏障。從理論上講,中國古典舞和民間舞應該分別代表民族傳統中的高雅藝術和民間藝術兩個層次的文化精神。但在藝術實踐中,中國古典舞與民間舞的民族文化代表資格一直受到質疑與詰問。這里面有藝術形式演變過程的一般性問題,也有因文化身份多重錯位而造成的結構性問題。 受其影響,現當代中國舞蹈動作語言在美學定位、語言風格及結構技巧等層面呈現出難以整合的多元化狀態。唯一能夠將這些語言風格歸攏在一起的因素就是塑造中國某某舞的原文化動機。也就是說,在中國舞蹈發展中,文化身份策略只是激發各舞種、各流派、甚至于各個藝術家尋找個體化藝術語言的動機而沒有有效地轉化為一種公認的民族化動作語言體系。就這樣,以“新中國”的名義,現當代中國舞蹈藝術語言的歷史建構呈現出一種理論上統一而實踐中“重聲喧嘩”的現實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