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當代舞蹈的創制方法 (一)“重建”已“失落”的中國舞蹈訓練體系 與書法、繪畫、戲曲等傳統民族藝術不同的是,所謂中國舞蹈的動作語言體系并不是從古至今不間斷地傳承下來的,而是出于某種外在政治或文化需求被人為地“創造”出來的。 在這里,“創造”是一個與“創新”不盡相同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新”強調的是如何“推陳出新”,而“創造”則更多的關注如何“無中生有”。換句話說,創新的前提是首先要具備可以超越或改造的舊模式,而“創造”所面對的往往是藝術縱向傳播過程中的空白點。當然,這種所謂的“空白”是相對而言的。造成“空白”的原因大致有兩種:其一,某種藝術樣式在藝術史上曾經存在過,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而沒落了;其二,雖然在其他民族的同類創作或本民族其他藝術門類中存在大量的實踐資源,但某種藝術樣式在其發展過程中實際上不曾出現過。中國民族舞蹈藝術所面臨的“空白”是由于前一種原因造成的。 根據舞蹈史學家的考證,早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立足于現場觀演互動的具有完整動作語言體系和美學風格的“中國舞蹈”就已經不復存在了。進入20世紀以來,與世界對話的欲望迫使中國舞者開始尋找本民族的動作語匯。在大批先行者積極實踐的基礎上,特別是在中共明確的“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文化政策執導下,中國舞蹈的動作語言、結構語言和編碼語言體系開始確立。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一個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創造”一種代表本民族的動作語言體系及結構語言體系。正如親身參與當代中國民族舞蹈“創造”工作的唐滿城教授所分析: 雖然有著浩瀚的歷史文字記載,如《霓裳羽衣》、《蘭陵破陣》、《掌上飛燕》、《公孫劍器》、《胡旋胡騰》以及壁畫上的《伎樂飛天》等。但是誰也看不到它們究竟是怎樣舞動的。歷史把它們散佚了,固然有技術的問題(當時沒有錄像電影),但我想歷史本身的演變發展,淘汰和揚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深刻的社會基因往往決定藝術形式的存亡。③ 在這里,唐滿城教授簡約地描述了中國民族舞蹈的“斷續性”發展特點,并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對這一特殊現象進行了分析。我們知道,由于藝術發展過程深層的社會動因,中國民族舞蹈自宋元以后逐漸淡出了民族藝術之林。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傳統演劇藝術——戲曲的飛躍式發展,中國民族舞蹈不再以獨立的形式而存在。但另一方面,借助戲曲表演體系的發展、規范及完善,中國民族舞蹈藝術基因也被以及其特殊的方式保存了下來。因為作為集唱念做打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戲曲在其自身豐富的表演體系中很自然地化用了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的某些因素。 而與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不同的是,舞蹈藝術主要依靠身體語言而非文字語言進行傳播。只有借助“活著”的身體語言,舞蹈藝術的發展才是連續的。因此,所謂“中國舞蹈”的動作語言律系,只能通過人為方式重新建構起來。而這就是當代中國舞蹈藝術的“物質基礎”和本體動因。 (二)模擬物質時代的現實生活 除了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挖掘“重建”已“失落”的中國舞蹈語言之外,模擬現實也是當代舞蹈藝術家經常援用的語言創制手段。根據斯諾的觀察,對于機器時代的向往與想象,讓當時的中國舞者找到了新的舞蹈動作語言——這就是對機器的模擬。模擬物質時代的現實生活,成為第一代新中國舞蹈語言創制的只要方法。在一個叫做《紅色機器舞》的新編兒童舞中,“小舞蹈家們用音響和姿勢,用胳膊、大腿、頭部的相互勾連和相互作用,天才地模擬了氣缸的發動、齒輪和轱轆的轉動、發動機的轟鳴——未來的機器時代的中國遠景?!雹?/div> 在這部舞蹈作品中,充斥著國人關于新中國未來物質生活的浪漫想象,其動作語言具備當時所需要的民族化風格。自此以后,在創建中國舞蹈動作語言的主流社會文化需求之下,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動作語言成為另外一種重要的創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