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湖小學于2003年成立,2005年經婺城區政府批準,掛牌成立了“婺城區少兒文化藝術學校”,同時也成為了金華市本級的一所少兒文化藝術學校,從此開始了柳湖小學特色的藝術教育探索之路,其中當然少不了有舞蹈老師、音樂老師的辛勤付出。近日,記者就采訪了柳湖小學的舞蹈老師丁小婧。 跳舞能讓我快樂 丁小婧今年23歲,6歲時就開始接觸舞蹈。說起自己當初學舞蹈的原因,丁小婧說是因為父母想矯正她的形體。“小時候學習舞蹈的初衷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看些,并沒有要往舞蹈專業的方向去發展。”丁小婧表示。那時候她只在周末去練習舞蹈,上的也是一些基本功的訓練和表演,主要學的就是情緒的表現和舞蹈的表演。 剛接觸舞蹈的丁小婧對自己有些不自信,因為在基本功的練習上,她總要比別人多一點時間的練習才能趕得上其他同學的進度。“因為我的身體條件比別人的要差些,軟開度比不上別人,舞蹈的表演就是看舞者的柔軟度。在練習舞蹈的過程中,掰腿、下腰、抓腳之類的練習我都要比別人練習更久的時間。”丁小婧說,“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我慢慢地就喜歡上了舞蹈,跳舞能讓我快樂。” 說起自己小時候舞蹈比賽的經歷,丁小婧仍是記憶猶新。第一次參加舞蹈比賽的丁小婧才9歲,那時候就在金華大世界門口比賽;之后在11歲時,丁小婧又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小童星藝術展演,獲得了第一名。“去北京比賽之前正好是過年期間,我那時候年紀還小,鄰居家的小朋友們約我出去放鞭炮什么的我都不能出去玩,只能每天待在家里練習,當時還想著早知道不要去比賽了,在比賽期間父母的鼓勵以及全力的配合與支持才是讓我堅持下去的主要原因。后來得獎的喜悅才讓我明白舞蹈也是我興趣的一部分。”丁小婧回憶道。懷著對舞蹈的喜愛,12歲的丁小婧便決定報考舞蹈方面的專業院校。 之后在浙江省藝術職業學校的全省招考中,丁小婧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基訓課、民間舞課、獨舞課、流行舞課、藝術概論等等,各種各樣關于舞蹈的課程就在丁小婧的面前呈現了。隨著不斷成長,除了身體的軟開度不夠外,因為身材嬌小的原因,也曾讓丁小婧不自信過一段時間。“我們班的女生差不多都是1.65米的身高,而我卻只有1.6米,雖說在平常訓練中這5厘米不算什么,但在舞臺上,觀眾們一眼就能看出這5厘米的差距,而我也因此失去了許多機會。”丁小婧表示。 為了讓自己能再長高些,丁小婧用了許多方法:買各種能拉長身體的健身器材、有空就在門上倒掛、每天早上起來在江邊跳高、碰樹、跑步、穿減肥褲、睡覺之前練跳繩等等。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丁小婧還告訴記者,學校的班主任也曾開導過她。“我們班主任教育我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告訴我她自身的條件也不是很好,其實舞者的發展方向并不單一,她的這種樂觀感染了我。舞蹈的表演是由表演與基本功結合的,但表演才是舞蹈的主要部分,我也是在一次次的演出和比賽中建立了自信心,也讓我決定從最初的舞蹈演員轉變成為舞蹈教師。”丁小婧說。 舞蹈的獲獎就是最大的肯定 19歲從浙江省藝術職業學校畢業,丁小婧在2011年決定前往北京舞蹈學院進行學歷深造,本來在中國舞方向發展的她也變成了向表演與教育方向發展。同時,丁小婧來到了柳湖小學擔任學校的一名舞蹈老師。說起自己在柳湖小學教舞蹈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到自豪的,丁小婧表示每次舞蹈的獲獎就是對她最大的肯定。 2012年婺城區“美麗婺城”中小學文藝匯演中,柳湖小學群舞《和諧陽光》變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孩子們以過硬的基本功和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觀眾們的喝彩。丁小婧表示,舞蹈由象征和平的16只白鴿和象征在陽光下快樂成長的20朵向日葵花組成,表達了在和平年代,少年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心愿。演出中16名同學身穿雪白的芭蕾舞服、20名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身穿鮮亮的向日葵舞蹈服,在輕快、明亮的音樂聲中,一唱一和、一動一靜、和諧完美。同學們向觀眾展示了她們過硬的舞蹈基本功,通過立腰、劈叉、旁腰、抱腿等優美的動作把高貴、典雅的舞蹈表現得淋漓盡致。 回憶起那次的比賽,丁小婧表示,這個節目之所以能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學校葉惠副校長和參加比賽的同學們的辛勤付出是最大的因素。從選材、選拔、編排、訓練以及服裝的設計、制作,歷時三個多月,不知道排練了多少個早晨、中午、下午,也不知犧牲了多少個雙休日……當然,更離不開孩子們的勤學苦練。 2014年的浙江省中小學藝術展演舞蹈專場比賽中,柳湖小學的原創舞蹈《愛傳你我他》獲得了一等獎:舞蹈展現的是一個雨天,孩子們撐傘互助上學的場景。紅傘靈動的旋轉、孩子們輕盈的舞姿以及舞蹈所表現出來的感人情節,向觀眾傳遞了一幅幅互幫互助的溫馨畫面,這正是現在社會大力提倡的愛的正能量。同學們過硬的基本功、出色的表演技巧,淋漓盡致地展現著那份溫暖的愛,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更是舞出了柳湖好少年的精神風貌。 說起自己在教育方面最大的感受,丁小婧表示要因材施教,她認為全社會的學生都是有差異性的,在教學方面要知道從學生的長處開始啟發,還有學生對自身的一些領悟。對于學校挑選學習舞蹈的學生,丁小婧則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激發學生對舞蹈的興趣,其次再根據學生自身的條件進行篩選。在星期二到星期五每天一個小時的體藝俱樂部活動課中,丁小婧的教學方法就是進行談話式的教學,在學生訓練基本功以后用名人事跡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斗志。 經過4年在柳湖小學的舞蹈教學和寒暑假在北京舞蹈學院進修,丁小婧表示:“跟在學校的學習內容不同,在教學的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是無法在學校學到的。學校的內容基本就是一些重復的理論知識,或者是針對某些舞蹈作出的剖析、欣賞,在北京學到的固然比以前的知識面更廣闊一些,但在學校則更多的是對舞蹈的靈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不同的地方學到的東西不同,對待事物的視野、角度也會有所不同,自己也領悟了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