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是文化部實施“文化援疆”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通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舞蹈節將成為體現中國風格、新疆特色和國際水準的藝術盛會,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弘揚文明和諧的大眾節日,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橋梁。 在17天的舞蹈節期間,有25個中外藝術團隊為新疆各族觀眾帶來78場演出。其中,既有享譽國際藝術舞臺的經典芭蕾舞劇《吉賽爾》《一千零一夜》,也有通過現代舞蹈藝術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品《孔子》《千手觀音》,還有新疆本土創作的《阿拉木汗傳說》《戈壁青春》等。 演出現場(朱翊攝) 7月20日,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開幕式演出大型歌舞秀《千回西域》在新疆大劇院隆重開演。 “音樂劇《阿拉木汗傳說》演出現場”(郭峰攝) 7月20日,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開幕當天,共安排三出大劇與觀眾見面,由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與上海戲劇學院聯袂打造的音樂劇《阿拉木汗傳說》在新疆藝術劇院劇場精彩上演。 音樂劇《阿拉木汗傳說》取材于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族民歌《阿拉木汗》,是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該劇講述了發生在古絲綢之路上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善良、美麗的姑娘阿拉木汗與勇敢、英俊的青年凱賽爾偶然在巴扎相遇,兩人一見鐘情,凱賽爾決定要帶阿拉木汗回家見自己的父親。凱賽爾的叔叔艾山伯克覬覦家族的財富和權力,與管家烏麥爾設計種種陰謀陷害凱賽爾,妄圖置凱賽爾于死地,最終霸占家族的財富和年輕美貌的阿拉木汗。阿拉木汗與凱賽爾為追求愛情、幸福和自由,與艾山伯克為首的惡勢力進行了頑強斗爭。在凱賽爾于黑風暴斗爭之時,阿拉木汗身陷大火之中,就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一群雄鷹救走了阿拉木汗。待凱賽爾戰勝黑風暴歸來,阿拉木汗已不知去向,只留下美麗的傳說。 《阿拉木汗傳說》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導演雷國華擔任總導演、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地里熱巴阿不都克里木和艾力開木縠爾肯分別擔任男女主演,以新疆維吾爾族音樂、舞蹈為基調,結合現代舞臺表現藝術,融入通俗音樂的表現形式,在人物塑造、劇情設計、表演空間方面體現現代文化理念,集中展示了新疆音樂和歌舞之美。 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孔子》演出劇照(李娟 金浩攝) 舞劇《孔子》選取了孔子周游列國的生命歷程,這是不斷碰壁的旅程,是無法完成夢想的不歸途,是求而不得的坎坷路。劇中,孔子對于禮崩樂壞的失望,對于大眾聲音的傾聽,對于困境的弦歌鼓瑟,對于弟子的情誼,在獨特而精致的肢體語言中交織成一場心靈之舞。這舞蹈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一次精神理想世界的暢游。 地處印度河谷的巴基斯坦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其舞蹈在數千年歷史的演變中兼容并蓄了西亞、南亞等許多民族的宗教文化,形成了獨特風格。整場晚會,演員們表演的節目主要以傳統民間舞蹈和民間季節性舞蹈為主,反映巴基斯坦人民日常的生產生活。 據悉,巴基斯坦國家藝術團由才華橫溢的舞者、管弦樂團以及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組成,舞蹈節目主要有民間舞和古典舞,每一種舞蹈形式都蘊含了不同的意義和特色。藝術團曾代表巴基斯坦出訪30多個國家進行演出,受到各國群眾歡迎。 演出現場(朱翊攝) 《英雄·瑪納斯》由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之一的《瑪納斯》改編而成,選取了極富神話色彩的演出內容,通過極富張力的柯爾克孜族舞蹈,再現了瑪納斯的英雄一生。 香港動藝現代舞劇《更衣記》(朱凱莉 朱翊攝) 據了解,《更衣記》是從張愛玲的同名散文中獲得靈感,參考文中對中國女性服飾的描述,重新設計舞服,增添機關,凸顯當時潮興的特色,如元寶領、闊大喇管袖子、百褶裙等。舞者以形體及舞蹈動作,呈現衣飾如何束縛女性身體以至情感表達,深度思考服飾與中國婦女身份地位、道德規范等關系。 陌生的變得不陌生,熟悉的變得不熟悉,一次約會一場游戲一段愛情舞曲的開端與終結。《只約陌生人》用肢體訴說愛情故事,探討現代男女的愛情心態。故事構設了數個不同的現實愛情處境,以荒誕、夸張諷刺的手法,探討審視后現代愛情是一場度心”訂造的現買現賣游戲,還是依舊信奉古老愛情宣言所謂的命運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