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踏踢踏踢踏…… ——解秘愛爾蘭《大河之舞》經久不衰的原因 ■ 舞王博比·霍奇斯和舞后席亞拉·塞克斯頓昨在上海 記者 郭新洋 攝 《大河之舞》與中國的緣分,最早源于愛爾蘭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瑪麗·麥卡利斯。12年前,麥卡利斯帶著《大河之舞》一同訪華,在人民大會堂連演8場。本月18日至23日,《大河之舞II舞起狂瀾》將再度登陸上海文化廣場。《大河之舞》緣何久演不衰,常演常新?在國際舞壇縱橫20余年之后,《大河之舞》這樣一種文化現象,一場超越國界的時尚派對,究竟有何魅力,能讓如此多的觀眾趨之若鶩? 全新升級 據介紹,今年由大河之舞制作團隊帶來的《舞起狂瀾》,并不是《大河之舞》的改編版,而是全新升級版,投資制作是《大河之舞》的5倍。昨日來滬的舞劇主創人員介紹,升級版秉承更精致、更細膩、更接地氣的主張,運用更豐富的舞蹈種類、更快速的舞蹈節奏、更多變的音樂風格,力求讓觀眾欣賞到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 舞劇的上半場是“夢想之海”,講述了背井離鄉的人們,帶著希望、音樂和舞蹈,出發前往夢想的海洋。下半場“夢想之土”,則是人民帶著希望,相互支持,一起創造新生活。3D投影技術和舞蹈的完美結合,把舞臺打造成一個令人驚訝的視覺空間,讓觀眾一會在波濤洶涌的巨浪中搏擊,一會像雄鷹翱翔在天際,一會又乘坐電梯登上摩天大樓俯瞰城市。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演員輪流登場、各展技藝,時而剛勁時而柔美的舞姿讓人目不暇接。愛爾蘭傳統的風笛、小提琴,糅合了銅管、架子鼓、電音貝司、西班牙吉他的北京音樂,充分體現跨文化的特點。 每年售罄 文化廣場的宣傳人員何小姐告訴記者,從2003年至今,《大河之舞》已經六度(包括今年)訪華,在各地都掀起了“愛爾蘭踢踏舞”熱潮。去年來滬的是《大河之舞》20周年紀念版,2013年則是在上海大舞臺舉行了《大河之舞II舞起狂瀾》首輪巡演。2010年,該劇十五周年白金紀念版的DVD在北展劇場錄制,成為在中國錄制的全球最暢銷的舞臺劇DVD。在上海的演出,幾乎每場票都會在演出前一周左右基本賣空,而現場購票的觀眾也十分踴躍。 “它是中國觀眾接觸得比較早的經典劇目之一,而且很早就參加了央視春晚,為全國觀眾所熟知,有了廣泛的人氣基礎。”何小姐表示,一方面來說,《大河之舞》代表了一種情懷,用舞蹈反映了人類某些共性的東西;另一方面,劇目本身的品質過硬,也是它在中國常演不衰的原因之一。 文化表達 前“舞王”、《大河之舞》制作人朱利安·厄斯金告訴記者,傳統的愛爾蘭踢踏舞,講究的是上半身不動挺直,下半身快速擊打地面,而《大河之舞》的出現,第一次讓舞者舒展上肢,自由表達,大大增強了愛爾蘭踢踏舞的表現力。“《大河之舞》出現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年輕愛爾蘭裔族群,都開始學習踢踏舞,讓這個傳統文化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資深舞蹈人士楊先生認為,《大河之舞》不僅僅是愛爾蘭踢踏舞這么簡單,它同時融合了弗拉門戈、美式踢踏舞、俄羅斯民族民間舞、現代舞等多種舞蹈形式。在這部舞劇中,任何一種文化都和其他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可見,《大河之舞》用改良后的民族傳統,實現了一些共性的文化表達,獲得其他國家觀眾的認可,也實現了愛爾蘭踢踏舞的國際化。 商業銷售 朱利安·厄斯金強調,要讓文化活過來,商業包裝是必不可少的重生手段。“中國的文化豐富多彩,新鮮的創意層出不窮,制作也是五花八門。中國人缺乏的不是創意,不是技術,而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制作人,以及進入國際主流演出網絡的能力。” 據了解,《大河之舞》在20多年中,最高峰的時候曾經有6個團隊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幾乎走遍了五大洲。這樣成熟的銷售網絡,恰恰是中國的舞蹈團隊最為缺乏的。鑒于此,北京縱貫線文化有限公司在得知《大河之舞》開始制作《舞起狂瀾》的時候,積極聯絡,達成了投資計劃,成為《舞起狂瀾》的全球出品公司之一。公司發言人表示,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參與到國際頂級劇目的制作之中,希望能學到一些經驗,為中國自己的舞劇“走出去”打個前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