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演員的培養中借鑒和運用芭蕾基訓教材”,在當今無非是個“公婆說理”的問題。那么,選擇芭蕾基訓是否科學,對民間舞演員是否適合呢?我們可以根據芭蕾基訓對民間舞演員的影響進行分析。 第一,先從芭蕾基訓的價值談起 首先,芭蕾基訓具有完備的科學的訓練體系,每一個組合都有不同的訓練價值。是一套科學完整的訓練教材。芭蕾,作為一種流傳近四百年的藝術形式,其訓練體系的科學性與完美性是其他舞蹈形式所不能媲美的。以plie為例。雖然從現象上看是身體保持直立后,腿部外開的上下屈伸運動,但是通過正確的練習,可以為彈跳、旋轉提供一個科學的用力方法,這種技術能力的建立,不僅為各種動作的起、承、轉、合提供了支持和緩沖,也是芭蕾舞訓練中避免運動傷痛的科學方法所在。 第二,芭蕾基訓可以塑造演員良好的身材 良好的身體條件是一個演員的基本素質,也是演繹肢體語匯的必要條件。人體形態的協調優美,主要表現在身體左右對稱、四肢長短均衡,即身長、體重、坐高的比例和頸圍、胸圍、臀圍、腿圍的大小適度等。如這些圍度和長度的指數符合黃金分割規律,這樣的身體形態就被認為是美的。芭蕾基訓對塑造形體美具有特殊的功效。例如,正確規范的把桿練習經常刺激臀大肌、髂腰肌、股二頭肌等肌肉,從而使練習者腿部、臀部肌肉上收、下肢拉長、重心升高,腿部及臀部線條更加優美。通過芭蕾基礎訓練,不僅可以把上肢和下肢、腹部和背部、頭部與軀干部動作結合起來,而且把組成每個環節的各個部分,如上肢環節從手指、手掌、前臂和肩部的各種活動有機結合。從而提高演員的內在氣質、身體協調性、美化肌肉線條,使演員擁有良好的身體外形。 第三,芭蕾基訓注意動作美的培養,可以培養演員對美的意識 芭蕾基礎訓練和形體訓練動作設計符合美的規律。芭蕾基礎訓練的舞蹈動作和形體訓練動作,從開始位置到結束位置的移動都要求有動作方向、路線節奏、韻律幅度、速度等變化,使練習者體會到各部位各方位正確的用力方法以及動作變化中精確的本體感覺。通過系統的芭蕾基訓,可以培養演員美的意識,塑造美的姿態,提高動作美、韻律美的表現能力,并貫穿在單個動作和成套動作之中,達到舉手投足規范化,培養了演員良好的基礎素質。 第四,芭蕾基訓做為演員的基礎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舞蹈是一種具有時間性的造型藝術,瞬息而過的姿態,不斷變換的空間位置。通過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連接,在不停地流動變化中創造著一種動態美。但是舞蹈是一種典型的人體藝術,它必須通過舞蹈者的身體來表現。那么,要想創造美,就民間舞演員來說,除了具體掌握民族民間舞本身的風格特性、動態、韻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外,和其他舞蹈演員一樣,還應具備使用和支配自己的技術、技巧能力。而芭蕾基訓,它具有完整的體系可以良好的訓練演員事舞蹈活動中的肌肉能力、旋轉能力、彈跳能力、控制能力、平衡能力等等,以及人體運動時的速度、幅度、力度、強度。通過芭蕾基本訓練,可以增強民間舞蹈演員支配身技能力,解決技能障礙的手段,從而使民間舞蹈演員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 芭蕾基訓的這些價值無非是有益于民間舞演員的。但它畢竟不是根據民間舞演員量身定做的基訓體系,終究會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就會導致風俗習慣等的差異,這些在舞蹈中都會有所體現。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以藏舞為例,在這個大的名詞下又分輕松活潑的日喀則“堆諧”踢踏舞,優美柔軟的巴塘“弦子”,奔放健壯的林芝“熱巴舞”鈴鼓舞,等多個類型。每一種都有它不同的要求和特點:諧是以腳下點子為主的一種舞蹈。它要求腳部肌肉松弛,其次要求小腿靈巧點子清脆,雙膝一直在快速中倔伸。因此,要想跳好堆諧,首先必須腿部肌肉松弛才能達到以上要求。芭蕾雖然也有很多腿部靈巧的訓練動作,如“五位打擊”等動作,但它首先要求腿部肌肉絕對收緊,膝蓋伸直,腳背緊繃。如果腿部肌肉松弛,膝蓋不直,腳背不繃就不能達到以上要求。并且芭蕾的靈巧中最精彩的動作,決大多數在空中完成的,而堆諧的全部在地面上。因此,芭蕾的靈巧動作和堆諧的靈巧動作,雖然都講靈巧,但它們的要求、方法、特點都有所不同。從芭蕾舞的角度來看,我們是松懈無力的,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它又是僵硬而無風格的。又例如弦子舞,它是以上身動律為主帶步伐的一種舞蹈。它首先要求含胸,其次要求整個肌肉松馳,腰部要柔軟,腿部富有彈性。如果胸部挺直、腰部僵硬、腿部無彈性,這樣就失去了弦子舞應有的風格和韻律。而芭蕾舞的訓練從扶把的第一個動作到中間的小跳、中跳、大跳,一直到結束,絕大多數動作都在挺胸、立腰的基礎上進行訓練,幾乎沒有含胸或扣胸的訓練。 芭蕾基訓具有局限性,那么再來分析一下其它基訓,以古典舞基訓為例,在訓練方面,古典舞基訓確實更著重加強了身體的柔韌性及爆發力;在旋轉方面更突破和發展性地以多樣化、復雜化及規范化的各種舞姿轉及變形轉為主;在跳躍方面本著從民族的審美特性出發,補充了身體在空中的閃、轉、騰、挪,將動勢與韻律延伸至空中;大大地豐富了舞姿造型,更增加了舞的典線美其訓練價值不能否認,在某些方面彌補了芭蕾基訓的不足。但古典舞基訓部分本身不夠完善、規范。其訓練方法大多是采用拿來主義的方法,完全用芭蕾基訓來取代。基本上是“芭蕾的下身、古典的上身”。有的是開頭與結尾是中國舞姿,中間是芭蕾舞姿;有的則在一套組合中“一會兒呈現民族舞姿,一會兒又出現芭蕾舞姿的動作”。缺乏與中國民間舞動作的有機結合,是“有吸收但沒有轉化”,因此古典基訓課只能看作是芭蕾的動作訓練加上古典舞動作訓練或把這兩樣合起來交替訓練的“大雜燴”。其局限性更是相當的明顯。 不管借鑒什么基訓方式,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培養優秀的民間舞演員,芭蕾舞基訓縱然有利有弊,可相比較來說,還是利大于弊且優于其他基訓的。我認為,還是應該運用芭蕾基訓來訓練民間舞演員。充分發揮技術技巧在民族舞蹈基本訓練中的作用,形成完整的藝術體系,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民間舞演員,才能使中國民間舞得到更好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