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劇照 卿青 在一個女神泛濫的年代稱她為女神似乎都有些冒犯。然而,她的確是全世界舞蹈觀眾心目中的舞蹈女神。活著的舞蹈家中,只有她可以擔得起這個稱號。希薇·紀蓮(Sylvie Guillem), 一個當年法國政府將她去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跳舞稱為“法國損失”的舞蹈家,在50歲的職業(yè)高齡上完美謝幕。國家大劇院作為她最后世界巡演的站點之一,在上周記錄了這一珍貴的歷史瞬間。 意大利當代哲學家吉奧喬·阿甘本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姿態(tài)”理論:“如果舞蹈是一種姿態(tài),它不過就是肉體運動作為一種媒介而對該媒介特點的持續(xù)性展示。” 這句話貌似武斷,因為它懸置了舞種間的差別甚至作品的意義,直指身體動作這個媒介本身。他接下來還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姿態(tài)就是對媒介性的展示:是一個使媒介作為手段被看見的過程。這個被看見的媒介使得人在媒介中的存在得以產生,從而為人類開啟了一種倫理上的維度。”我們可以借他這句哲學話語的提示,從身體動作的角度來狠狠挖掘一下女神的魅力。 女神的傳奇,首先得從她的身體本身說起:高挑的個子,細長的四肢,還有繃起來無與倫比的漂亮腳背——這些都是出色芭蕾舞演員必備的神器,是上天的賜予。此外,還有身體的能力:需要常年刻苦訓練獲得的對身體強大的控制力,身體的爆發(fā)力和激情。她的旋轉、彈跳、平衡能力,她極度的身體延伸力和穿透力,她全身每一個部位似乎都能說話的能力等等。這樣一個身體,其靈活性,其敏銳度,還有那浸沒其中舉手投足的優(yōu)雅和靈性,成就了她作為舞蹈女神的條件。希薇在舞臺上讓觀眾看見了這種身體:她一踢腿仿佛就能刺破天穹,她的身體體現(xiàn)了人心底里迸發(fā)出的自由酣暢、矯健美好,還有她一動作仿佛就能戳得人心口顫動的魔力。尤其是,50歲女神的身體能力不僅絲毫沒有減弱,還增添了經(jīng)歲月沉淀后更加收放自如的優(yōu)雅。 女神的傳奇,還有第二個。先是19歲就在世界最著名的芭蕾舞團之一,法國歌劇院芭蕾舞團被提升為明星演員。這個年齡到這個位置足以激起所有演員的羨慕嫉妒恨。之后她領銜主演了所有保留古典芭蕾名劇的女主角,并與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美國芭蕾舞劇院、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等世界級芭蕾舞團都合作過。她以出色的演技和無與倫比的古典芭蕾功底演繹了這些古典劇目的女性主要角色,將她所塑造的天鵝、吉賽爾等等形象寫入了古典芭蕾的演出史冊,滿足了古典芭蕾觀眾對這些作品的期待。 女神的更大傳奇40歲時還在繼續(xù)。她在古典芭蕾舞女演員都要退休的年齡,把腳伸進了“當代舞蹈”這個與古典芭蕾面和心不和的領域,而且以絕妙的身姿和超強的技術能力讓當代舞編導大腕盡折腰,為其量身定制當代舞蹈作品。這一舉,一批讓人耳目一新的當代芭蕾作品出現(xiàn)了,而女神居然也無形中推動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這樣的大團當代化的步伐。這些編導里包括根本不會跳芭蕾的、常常光著腳丫子跳舞的當代舞編導,比如這次巡演的開場舞蹈編導阿庫·漢姆。現(xiàn)在終于說到這臺全是當代作品的告別晚會。 也是,面對希薇這樣一個如同一把淬煉完美的寶刀利劍般的舞者身體,哪個編導不想躍躍一試呢?當然,這個帶著全部古典芭蕾精粹的舞蹈家也給這些當代的編導們帶來新的可能性和挑戰(zhàn)。她給即使再粗糲的當代編導作品都打上了優(yōu)雅的底色,使其泛起閃爍的靈氣。這臺晚會,也因此為她自己也為所有古典和當代的觀眾抒寫了舞蹈史上很有意義的當代一章。 開場作品是獨舞《techne》,據(jù)說是編導阿庫·漢姆因為希薇的身體能力而想到的希臘語詞匯“techne”,是對人類技能知識的贊美。這個作品構思其實很簡單。一個在線性時間上完成的蛻變成長主題。舞臺中央是一棵挺立的大樹,枝椏向上向外伸展。舞臺深處是三個音樂家的現(xiàn)場演奏。小提琴拉出的是悠長延綿的時間,手鼓擊打的是破土般的動力。希薇的舞蹈則從一種匍匐地沿著燈光投射出的大圓爬行的狀態(tài)逐漸蹲起,站起,跳起,并逐漸靠近中心那棵最后發(fā)光旋轉的大樹,最終與之融為一體。編舞說起來一般,然而由希薇表演,就沒法不讓人眼睛一亮。這實在是因為女神的身體太敏捷,太有表現(xiàn)力。所有動作的細節(jié),都似乎被她的身體放大了,所有身體中的緊張、焦慮、尋找、欲望等等蛻變中的掙扎用力,都被她精準地捕捉和強化了。不是所有的舞者身體都具有能力去傳達這些東西,希薇的身體干凈利落、明白無誤地做到并且使得這些細節(jié)充分了,豐滿了。想想那如同錐子一樣的長腿射入天空的那一瞬間,就會讓人震顫。那棵樹和希薇舞蹈就是“技術”的喻體。 第二個作品是一對男子雙人舞。雖然不是希薇本人表演,但在她的傳奇職業(yè)生涯里,德國編導威廉·福塞斯是重要的推手。希薇最早表演的當代芭蕾作品就是威廉的創(chuàng)作。威廉打破古典芭蕾技巧的整一和諧,拆解重裝身體各部位動作之間的關系,讓身體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精密的機器般的質感卻依然不失其精致輕盈,尤其是威廉更注重身體動作所呈現(xiàn)的空間關系,從而打破了人們往往依據(jù)時間線索解讀作品的慣性。這個雙人舞作品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威廉的創(chuàng)作特點。 第三個作品是希薇和一個意大利舞者表演的女子雙人舞《這里和以后》,由英國編導拉塞爾·麥力分特創(chuàng)作。這個作品在由燈光所制造的不同舞臺空間環(huán)境里呈現(xiàn)出幾段不同質感的女性舞蹈和具有微妙張力的女性關系。希薇在其中的表現(xiàn)自然更勝一籌,但沒有違和感,反而因為她的特質增加了一層微妙的涵義。 最后的作品《再見》是瑞典編舞大師麥茲·艾克為希薇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是一部堪稱經(jīng)典的獨舞。一道門框大小的投影幕布將舞臺劃分成了兩個空間,一個希薇獨自舞蹈的舞臺心理空間和一個投影中眾生所在的塵世空間。希薇在由燈光打出的心理空間內所跳出的一個女人的歇斯底里、癲狂神經(jīng)、焦慮沖突,一個完全沒有遮攔的女性內心,都在她將腳踏入投影中的塵世間那一瞬,消失了。她變得平常、正常了。只有投影中她最后的回眸告訴觀眾,那個舞臺心理空間的存在。這個寓意深刻的作品用在巡演劇目中自然也是一種惜別,不禁讓人動容。 這臺告別演出,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臺女神帶來的當代舞蹈作品。回到開頭阿甘本的提示,撇開作品的具體意義,女神幾十年作為舞者的磨練淬煉,將舞者具有極大控制力也因此具有強大表現(xiàn)力和超乎常人的自由可能的人體呈現(xiàn)在舞臺上,將敏銳、精致、細膩、優(yōu)雅、靈性的人體人性理想極致地體現(xiàn)在舞臺上。她以優(yōu)雅和靈性打通了古典芭蕾和當代舞蹈間的壁壘,使舞蹈既接了地氣,又泛著靈光。這是我們在這個舞蹈身體上所看到和向往的,也是希薇·紀蓮可以成為全世界舞蹈觀眾心中舞蹈女神的真正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