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青”這桌菜如何? 作者:壹龍君 餐前致詞 今年的“培青”(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計劃)可謂是各家青年才俊的技藝盡顯,觀者們的喜怒哀樂沉浸于劇場之中,抱此好奇心我也看了幾場“培青”的作品,總的來說各自的風格和形式差異可謂大之殊同,也從作品當中多少看出編導們的創作理念和用心程度,所以“品嘗”完之后也得說說這場“培青”這桌菜的味道如何? 開胃菜 那么今天我先來講講,我印象中的一道開胃菜先吧。何謂開胃菜?餐前的口味小菜,目的是為了刺激味蕾,增強食欲。楊暢的《遇見日子》對于我來說作為開胃菜再合適不過啦,舞蹈有了,創意有了,貌似與這次培青計劃要的效果很是貼切,該做到的我都給對上了,開胃菜就是這一口,找對胃口,下一道或者下下一道才更加有食欲??上О?,這道開胃菜是做的太過于獨特了,味道有點怪,卻不少充滿著無限的好奇心還想一探究竟,這對于開胃菜來說是多么大的一個“榮譽光環”,既有了自己獨特味道,又增添了點神秘的魅力所在,看起來是做對了,那么我說他這道“菜”敗在哪呢?楊暢選對了自己最為熟悉的四川家鄉生活題材,情調有了,氣息有了,可是這一輪回的形式出現,沒有把握好之間的橋接,那就整段垮掉了。編者有心,卻沒搞清楚國內形勢走向,做了以為一道“獨特”的開胃菜,卻萬萬沒想到這已經是幾年前甚至更老的藝術形式了,跟國內高峰作品的風格和理念格格不入,這道開胃菜可謂是爽口卻但又缺了點意思,不管如何,也還是給了品嘗者有了繼續探尋“美食”的信心。 熱菜 吃完了開胃菜,就該來點熱菜嘗一嘗,既然開胃菜稍微有點小失望,但是也阻擋不了吃貨們繼續奮不顧身的熱情。念云華的《大象一念》這道熱菜可謂是真的太“熱”了,先別說演的如何,看看這部作品的團隊成員,薩頂頂、賈雷、陽東霖、宋潔等等,這可算是“培青”里面團隊最為龐大之一的,所以“料”給備足了,就不知道做完后這味道怎么樣了。本懷著滿滿的熱情品嘗,額,怎么這道熱菜有點怪呢?本看著色相還行,覺得是道不錯的“菜”,可是呀,這形式太老套了,這內容太陳舊了,嚴重影響到了“材料”和“色相”的精心籌備,此菜有毒!這般全立體面的舞臺裝置,現場的音樂伴奏等大形式下的擺設,還有節目單上玄乎其神的短短幾行句子,這些都是許多現代創作下“熱菜”犯的毛病,拿來主義式的放縱,拼貼藝術的違和,本以為走在了當下的時髦中,走在了時尚的前沿,可要是靜下來心來問問自己,根在哪呢?編者或許辛辛苦苦準備了這么一道夠料夠味兒的菜,但是“吃”起來確實還有失編者的水平。食者有心,熱菜是做好了,品嘗完了,也說的差不多了,這道熱菜給我帶來的是一份失望中的驚訝,現在的食客呀,想吃點新鮮的“菜式”,誰知道還是吃回了以前的味道... ... 湯 既然菜沒吃好,那就總得喝個餐后湯吧,基于前兩道菜的品嘗,我得慎重考慮下喝,還是不喝。不喝,寧愿十八年還是一條好漢;喝了,那我就要喝得心甘情愿。最后這湯我就選了宋欣欣的《我和媽媽》,這碗“湯”,不是一般的湯,“湯料”都是純正牌兒的,王玫!曾煥興!這料可真不一般,可要是這湯“糊”了,那可就剩下湯渣了。第一口嘗了嘗,不對,味道怎么有點怪,舞蹈呢?難道我來看的是話劇嗎?第二口嘗了嘗,額,這湯有點兒特別,有點兒“我和媽媽”的味道。又以愣,這個作品還很真,因為就是“宋欣欣和他媽”的真實發生的那些年那些事兒;還有點善,因為看到“宋欣欣和她媽”內心表達最真實的一面,也是現在天下父母與子女之間生活時常有發生的一面,帶點叛逆,卻又十足家庭感;還有點美,這最后才發現,我和媽媽,媽媽和我,其實心里都只是不曾發現媽媽的另外一面而已,媽媽也年輕過,媽媽也有媽媽,當媽媽有了我,那一份新的責任和母愛又誕生了,但最后我嘗出來了,這是“愛”的味道。舞蹈雖少,但舞蹈與語言相之結合,語言作為表達和詮釋的素材,舞蹈作為情節與情感的點睛之筆,表達和情感恰到即止。這口湯品嘗過后,回味無窮,有耐人尋味,我是心甘情愿的喝下了。 餐后總結 一碟開胃菜,一盆熱菜,一碗湯,貌似這桌菜嘗的不是很豐盛,但是作為一個有品質的食客來說,已經足矣。有人曾說過“通過一個人的文化核心首先通過他的肚子”,同理,一道菜做得如何,那就體現出他個人的文化素養如何,是需要提升呢,還是需要繼續陶冶,那就看個人日后造化。材料很重要,手法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用心!一道用心的菜,是貼切于生活的,貼切于現實的,或許材料是老的,手法是老的,但是要看清楚一個現實,現在這個技藝高超、材料豐富的時代,有多少人用心去做了呢?但是,我相信吃了這口菜,喝了碗湯后,還會有更好的“菜”等著我去品嘗的,我時刻相信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