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舞蹈的節奏及動律特點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的馬刀舞、鄂爾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亞特婚祀、馴馬手、小青馬、盅碗舞等,節奏歡快、舞步輕捷,都表現出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樸、熱情、精壯的健康氣質。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維族舞蹈的節奏及動律特點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歌舞形式,它廣泛流傳于天山南北。其音樂由多首歌舞曲連綴而成,熱情奔放,明朗歡快。賽乃姆舞蹈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興表演,合上音樂節奏即可。可一人獨舞、兩人對舞或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這種舞蹈節奏時快時慢。賽乃姆的音樂,是在各地區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歌舞音樂,曲調優美、深情,節奏鮮明,由于賽乃姆的音樂和節奏特點,使得舞蹈動作抒情優美,婀娜多姿。在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形成過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間流傳的賽乃姆,成為每個木卡姆中的組成部分,而賽乃姆仍以其獨立的形式廣泛流傳。 各地的賽乃姆風格有所不同,和田、喀什、阿圖什、阿克蘇等地區的賽乃姆比較明快活潑、深情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伊犁賽乃姆歡快且生氣勃勃,它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動作瀟灑豪放,輕快利落,不時出現戛然靜止和幽默風趣的小動作;哈密賽乃姆細膩樸實,音樂比較緩慢,節奏中保留了不常見的節拍,它的舞蹈動作穩重,手腕的變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頭上左右擺動,單步較多;庫車、庫爾勒等地的賽乃姆自然細膩,內容深刻;多郎賽乃姆嘹亮豪放。 多朗舞:“多朗”一詞,是維吾爾族人的自稱,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稱。多朗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獷矯健的一種民間舞蹈,盛行在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多朗舞以雙人對舞為基礎,是一種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 由于地理位置和其它因素所致,使多朗舞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草原生活氣息和藝術特色。多朗舞的伴奏音樂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賽乃姆”。它和十二木卡姆不同,是另一種類型的歌舞組曲,曲調結構樸實,演唱風格寬廣豪邁,保持著濃郁的草原風格和勞動氣息。現在保存下來的多朗木卡姆有九套,每套有不同的名稱,多用“比亞萬”(意為戈壁草灘)等富有地區特色的名稱,作為曲調的標題。每套木卡姆是由不同節奏的五個段落組成,段落之間的銜接和諧自然,由慢到快逐漸過渡到高潮。 薩瑪舞:是維吾爾族勞動人民在年節時集體歡跳的一種古老而歡快的民間舞蹈,動作樸實有力。它主要流行在南疆喀什、莎車一帶。 除年節外,一般歡慶場合有時也跳薩瑪。節日的清晨,人們到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后,向大禮拜寺的廣場,清真寺屋頂上的樂師便開始敲起納合拉鼓,吹起嗩吶,隨著樂鼓的聲音,大家合著鮮明有力的薩瑪曲調,跳起薩瑪舞。薩瑪舞的動作和鼓的節奏配合緊密?!斑恕钡臅r候多是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跳薩瑪舞的大都是男性。 伴奏薩瑪的主要樂器是鐵鼓和嗩吶。鐵鼓以音高不同的兩個鼓為一組,發出“咚”、“當”的聲音,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大的場合,有時有兩三組,外加一個音色更渾厚的大鼓,突出“咚”的音響效果。鼓的節奏決定著舞蹈的快慢和動作的和諧統一。有經驗的鼓手,使鼓點敲擊的變化多樣,激勵著舞者和觀眾的情緒。嗩吶吹奏的曲調比較靈活,不受鼓的限制,有時拖兩三個小節的長音,或音歇三、四小節,以突出鼓的節奏。 夏地亞納:“夏地亞納”維吾爾語稱之為“歡樂的舞”,是在節日和盛集大會中,群眾集體跳的一種民間舞蹈,參加人數不限,以小跳步為主,兩腳交換跳起,兩臂向上、向左、向右,手掌內外快速抖動,給人以歡樂、輕快之感。 夏地亞納的音樂曲調比較靈活,常根據不同場合而變化。各地區的夏地亞納的曲調,區別不是太大。喀什地區的,比較歡騰華麗;麥蓋提的,則顯得渾厚有力,進行曲的特點更明顯。 夏地亞納的伴奏樂器也比較自由,樂器可多可少,可用長短不同的嗩吶、音色不同的若干對鐵鼓和大小不一的手鼓合奏,也可用弦樂和手鼓伴奏。 納孜爾庫姆:是別具一格的民間舞蹈,多由男性即興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帶有競技性。產生于吐魯番,流行于鄯善、托克遜、哈密等地區。 納孜爾庫姆是在婚禮、喜慶節日和晚會中最精彩的表演。它多在賽乃姆的后面或吐魯番木卡姆后面舉行。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保持兩膝微屈,上身松弛,舞者以詼諧、幽默的動作模擬各 種勞動或各種人物形象。 納孜爾庫姆的音樂節奏,風格獨特,可用各種樂器伴奏,主要有彈撥爾、熱瓦甫、艾捷克、嗩吶、手鼓和鐵鼓等。有時只用嗩吶、鐵鼓伴奏、除音色高低不同的一組鐵鼓外,常加上一個音色渾厚的大鼓連續擊打單一的節奏。有經驗的鼓手,可結合表演者的情緒變化。抑揚頓挫地擊打出富有感情的鼓點,以此烘托舞蹈表演。 盤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是維吾爾族古老的民間舞蹈之一,產生于古老的庫車,流行于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屬于女性抒情舞蹈,動作婀娜多姿,優美動人。舞者頭上頂碗,雙手各拿一個小盤子和筷子,指挾竹筷,隨著音樂的節拍,用筷子敲擊盤子,隨之起舞。跳舞時除手上擊打盤子外,有的在頭上頂的碗里倒上茶水,有的則是用嘴里叼著的勺把擊打頭上的碗。還有的頭頂一維吾爾族式茶壺、壺上放二、三只碗。這種舞蹈有一定的難度,并帶有雜技的色彩。 盤子舞的音樂,一般用的是抒情性民歌,節奏舒展,曲調悠揚動聽,音樂和伴奏樂器與賽乃姆基本相同。 手鼓舞:手鼓舞是一種表演性民族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 山羊舞:“山羊舞”,表演者用簡單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來到圍坐在地毯上群眾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喚兩聲,然后和著樂曲蹦跳進場,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頂人等,總會引起小的騷動和歡笑。 擊石舞:又叫“塔什”舞,流行于南疆阿克蘇、喀什、莎車、和闐一帶。“擊石”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民間打擊樂器。雙手各持兩片石頭,將二片石頭夾于拇指與食指、食指與中指間,靠手指的彎直和手腕的抖動發出聲音。擊石舞多采用賽乃姆的基本動作,腳的步伐有“三步一抬”、“前后點步”、“墊步”、“單腿跪蹲”等。手的打擊姿態有兩臂平伸、一手在頭上,一手在胸前,或一手在體旁一手在胸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