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民間舞少年組甲組(A級)決賽現場
評委會主任呂藝生在接受記者采訪
呂藝生(評委會主任 北京舞蹈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從參賽歷史上說,A級院校的參賽時間久遠,很多都是發起單位,幾乎伴隨著桃李杯一起成長,而B級的學校很多都是第一次參賽。從地理位置上說,B級的參賽單位大多是省一級的學校,有些還在偏遠地區,而A級的學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城市。包括從教學的硬件設施和生源方面,A、B兩級也是有明顯差別的,應該說B級參賽院校的參與體現出了中國舞蹈教育事業在日益興盛。 潘志濤(評委會成員 北京舞蹈學院學術委會員副主任): 新增設的B級院校,使得大賽有更多的參與性,把更多的藝術院校海涵進來,這是符合“桃李杯”的精神的。這次A級和B級共有3000多人參賽,人數之多是我們始料未及的。B級院校中的部分參賽作品水平也比較高,比如廈門演藝職業學院、廈門藝術學校,還有廣西、云南等地的學校,這些學校是僅次于A級專業舞蹈藝術院校的。“桃李杯”的方針和政策都是鼓勵他們參與的,通過保留一、兩個作品來讓他們慢慢的提高,這種做法是積極的。總的來說,雖然B級院校是第一次參賽,但是前景看好,通過這次比賽,一定會讓他們有所提高。 劉敏(評委會成員 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 顯然,A級和B級的差距是存在的, B級院校作為新手第一次參加這次比賽,從組織、理念、訓練包括呈現方面都是不如七大院校有經驗,但我相信參與一次,他們以后就會越來越好。就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B組院校的表現,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另外,我了解到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的院校有很多精品課程參與這次比賽,我相信這一定會是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線,是我們A級單位應該虛心學習的,因為各個民族、甚至每所院校里都有它最擅長的東西,我們之間需要互補。 李江(評委會成員 廣西藝術職業學院附屬中學校長) 我從復賽就開始參與評審了,民間舞的作品是最多的,從這個現象看,民族民間舞的普及得到了群眾的認可,這與我們各院校對這方面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另外一個趨勢,就是這次民族民間舞作品融入了很多現代觀念和現代手法。比如佤族舞蹈,以前主要是甩發,但這次云南地區的學校有一個佤族舞蹈就有所創新、突破了舊模式,做得很不錯;廣西這次也有幾個節目,女子群舞《走進山水間》就運用了現代的方式,甚至運用了多媒體。這種新理念的加入有利于讓年輕人接受和喜愛民族舞蹈,從而達到了保護民族民間舞蹈的目的。還有一個好的趨勢,就是選手的技術水平有很大提高,看得出獨舞和雙人舞的發展非常迅速。 張居淮(評委會成員 安徽職業藝術學院院長) 將比賽設立為A、B級的改革措施特別好,它的好處就在于:一,精品更精;二,有利于把舞蹈事業做大,有利于尖子人才的脫穎而出。我參加過幾屆“桃李杯”,對B級院校的進步深有感觸,明顯感覺到大家都有一種追求和進步的欲望,一方面體現在教學體系構建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體現在教學方法更加科學。 曾若虹(評委會成員 廈門藝術學校校長) B級院校選手水平的提高表明了這些院校教學成果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A級專業舞蹈藝術院校和地方院校的聯系更為密切,包括對舞蹈作品的指導,對課堂教學的指導,還有就是A級院校的學生到各地去學習,使全國的舞蹈教育事業形成了良性循環,建立起了一種連帶關系。我相信通過參加比賽,可以使地方院校完善自己學校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體系,這樣A、B兩級的差距也會逐漸縮小。 (宣傳部全體) |